從狼孩的故事裡,我們知道小孩的童年成長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段時期,一旦錯過或者失調,後果常常就是日後缺少了正常人該有的的樣子。人之初,本無人性可言,所謂善惡實際上都是後天社會化過程中所施加的各種影響的顯現。電影《看上去很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借此我們可以結合社會學的一些基礎理論,分析出故事情節中所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從反思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有助益的啟發。
首先我們知道社會化的主體,也就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主動者,它包括了我們最開始的所擁有的原生家庭;其次緊接着是我們進入幼兒園、學前班的學校機構;再然後就是在這個新集體當中所遇到的同輩群體。這三個主體,圍繞着我們主角方槍槍,構成了我們這部電影的社會化過程的三個主體,通過他們的影響,男主角方槍槍人生第一次集體生活就此展開。
首先看家庭,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社會基本群體。正是在家庭中,兒童建立了他最初的親密的感情聯系,開始學習語言,并開始将文化規範和價值标準内化。隻不過,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隻發現方槍槍被自己父親帶來,而且提到了他奶奶帶它帶他帶的辛苦,說明他的父母忙于工作,所以缺乏良好管教是他進入這個幼兒園集體後表現出的首要問題。
其次,方槍槍的同輩群體。我們要知道,對于青少年來說,同輩的影響力在社會化主體當中其實扮演的是最為強勁的角色,方槍槍社會化過程裡,這股塑造力也正是因為有着同輩的存在,才有了構成合群的基本前提。而在一個集體裡合群,是人的基本需求,因為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生理與安全之後,就是社交與認可,而後者是不可能一個人孤獨的實現的,所以說,方槍槍不斷嘗試着讓自己合群,盡管過程磕磕絆絆。
再次,學校機構所要求的一項項具體生活細則,讓方槍槍難以适應,融入不進去,處處碰壁。不過,好在他仍然表示着自己的上進心,希望自己能和身邊的小同學一樣,得到公認的小紅花,而這個小紅花所象征的,就是在這整個幼兒園的群體生活中所公認的最高價值的凝結,這些小紅花囊括了一項項具體的生活細節,規制了每一個小孩子的行為,使其産生制度化效果,目的是引導他們成為聽話懂事好孩子。可是,一項整齊劃一的僵化制度實際的運作機制一定表現出雙刃劍的效果,積極面在于讓他們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消極面在于為了追求集體管理上的效率,這種僵化的行為準則下要求的的一緻共性,必然要壓抑每個個體身上所帶有的個性成分,所以這中間必然會鬧出矛盾,而這矛盾與沖突就是這部電影所要展現的核心部分。
通過汪部長來看自家小孩子,整個幼兒園的小紅花體系就可以瞬間崩塌,權力在此成為最高價值的體現。這讓剛剛樹立價值目标的方槍槍困惑了。再加上他之前如獲至寶一般地撿到了一朵小紅花打算送給他最喜歡的女孩子南燕,卻遭到拒絕而抛棄,他更對小紅花的價值産生迷惘。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小紅花,隻有在大黑闆上當着整個的集體面表彰的時候,小紅花才發揮了自身的價值——花隻給那些社會化或者合群過程中的佼佼者,全場的焦點人物。而方槍槍私底下偷偷摸摸送一個小紅花,對女孩來講那隻是一張紅紙的剪裁而已,别無用處。
所以随着劇情的進展,他一次次的孩童般天真的行為(作弄室友、給女孩屁股打針等等)遭到老師們一次次抵制批評後,他既不理解又不順心,于是他對這一套規則就徹底的厭倦了。
最後,方槍槍從試圖順應,走向了反叛。他造謠稱老師為妖怪、他通過暴力欺負周圍同學,他對老師爆粗口。而他這反叛的代價就是被老師同學徹底孤立,邊緣化,讓他感受到滿盤皆輸的不愉快。劇尾,方槍槍跑出了幼兒園,怅然若失地走了走,癱軟在一塊石闆上。
方槍槍合群之路的失敗到底是什麼原因?根據上面的思路可以發現主要是他在自我認知的方面出現了問題。
古語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也可以根據西方社會學鏡中我理論了解到: 自我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産物。“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形容自我是與别人面對面互動的産物。作為社會的産物,自我的出現要經曆三個階段:首先,我們設想我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其次,我們設想别人對我們行為的評價。最後,基于對他人反應的理解,我們評價我們的行為,并作出進一步的行動。
所以:自我的形成過程是迎合主流文化,以群體規範來評價自己,認識自己,期望融入群體的過程。
簡而言之:我看“人看我”——我看“我”。自我的形成就是内化他人态度,并按照社會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來調整自己行為,融入社會,完成社會化的過程。而方槍槍——幼兒園小男孩,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這點坎坷,他并不能從别人的評價裡得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動。他選擇了反叛,也就自然承受反叛的代價——被群體抛棄。
不過好在最後鏡頭我們聽見方槍槍同學們在遠處呼喚尋找他的聲音,他呆呆地躺在石闆上,電影就結束了。他要麼回去,要麼不回,但隻要回去了,他也就有了再次嘗試合群的機會。
那這部電影,就隻想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不要有自己的任何個性,總是與他人保持一緻就好了嘛?肯定不是,社會發展總是離不開創新的,也就離不開人的個性的。
費孝通先生曾經評價他的老師潘光旦:“我們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麼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們深一層,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上。”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社會化的最高境界:融入社會,卻又保持自我。這是對立統一的高級形态,是屬于費了一番功夫完成了社會化之後仍然懷有赤子之心的人。所以我們要尊重共性的社會,尊重社會化的過程,而且從長遠來看,這樣才能幫我們日後更好地體現真正的自我。

導演:張元
主演:董博文 / 甯元元 / 李昕芸
類型:喜劇 / 劇情
地區:中國大陸 / 意大利
上映:2006-02-15(柏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