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武漢一位留學歸國博士在防疫中心裡閱讀書籍的一篇報道讓這座被恐懼籠罩下的武漢有了一絲曙光。身處逆境,卻仍然相信“讀書是一種力量”。

當然,我在這裡并不是要渲染什麼讀書品格,而是告訴大家:當你不知道怎麼面對人生時,無論你多麼焦慮、恐懼,有一種方式恰恰能讓你浮躁的心歸于平靜。那就是——知識。
前兩年,董卿主持的一檔節目《朗讀者》在文學愛好者中備受矚目。一檔摘取書信中段落進行朗讀演繹的節目卻令很多觀衆動容,或為文中人物的痛苦無奈而歎息甚至流淚,或為文中人物感受到的小确幸而面帶微笑......人是有共鳴的,尤其是我們家庭觀念濃厚的中國。

當然,我在這裡并不是介紹這檔節目給大家去看,而是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朗讀者》(又譯為《生死朗讀》)。

漢娜與邁克爾的相遇純屬偶然。
15歲的邁克爾因“猩紅熱”引起的嘔吐碰巧被路過的漢娜發現。漢娜給予了他幫助:清理嘔吐物和用冷水拍打他的面部幫他進行物理降溫。
稍作休息有些好轉的邁克爾回家隔離治療一段時間康複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向那位施予援手的女人道謝。
邁克爾找到了漢娜,帶去了一束花。确實,花是最能表達謝意的介物,任何人都适合。
按理說,故事在這裡就應該結束。可劇情卻不是這樣的。
因為,康複後的邁克爾已經16歲了。
為什麼偏偏是16歲?這又有什麼涵義呢?
我們知道,16歲是一個人性萌芽階段。半隻腳剛踏進成年世界的邁克爾,被一個成熟的女性的關懷所吸引,況且那位女性又與周遭女性不一樣,充滿着神秘感。這神秘感讓他開始深陷其中......
“The notion of secrecy is central to Western literature.You may say the whole idea of character holding specific Information...Which, for various reasons...sometimes perverse,sometimes movie.they are determined not to disclose.”
“西方文學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觀念。可以說人物性格整個建立在人們之間未能公開的某些信息之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樣的。或卑劣,或高尚。以緻于人們決心守口如瓶。”
神秘的女人确實充滿魅力。就像蒙娜麗莎的笑容一般,讀不懂時,就越想去探究背後的秘密。我們如此,邁克爾亦如此。
難道他們就這樣過着兩個人的世界,直至某一天漢娜的那層神秘面紗被風掀起、刮走嗎?
可故事并非如此。
一日,當兩人正準備魚水之歡時,漢娜問邁克爾有帶書不?讓邁克爾朗讀給她聽。
邁克爾聲情并茂地朗讀了一段,漢娜陶醉其中......
漢娜:You’re good at it,aren’t you?
邁克爾:Good at what?
漢娜:Reading.What’s funny?
邁克爾:I didn't think I was good at anything.
這些許告訴我們:在兩性關系之中,對對方能力的贊許與肯定,會讓對方感到滿足和愛意。
邁克爾得到鐘意之人漢娜的稱贊,讓其對一切都充滿了信心,如手球比賽中,發揮得格外出色。
而漢娜,自聆聽邁克爾給她朗讀書籍起,越來越渴望知識的力量,從開始的偶爾興起的聆聽,變成要求邁克爾給她朗讀,她時而為故事裡的人所經曆的苦難而痛哭,時而為經曆的快樂而高興......她把自己當成了故事裡的人,與他們一同去經曆故事裡的一切。
漢娜:Do you have a book?
邁克爾:Yes, I have.I took one with me this morning.
漢娜:What is it?
邁克爾:The Odyssey,by Homer.
漢娜:What’s Homer?
邁克爾:A journey.He sets out on a journey.
漢娜:Good.
在那個絢爛的夏天,邁克爾邀約漢娜一起郊遊,一起開啟他們的旅程。
笑靥如花的倆人騎着單車,暖風拂過他們的發絲,兩旁綠黃的野草不經他們的風情,也不谙他們之間的情愫。
途經一座教堂,唱詩班在吟唱着贊歌,漢娜尋着聲音在裡面安靜坐着聆聽。或許是被孩童真誠的歌聲感動,抑或現在所經曆的很美好,她潸然淚下。


可是,美好的事物面前則是悲傷的伏筆。
因工作表現出色的漢娜聽到上司傳達晉升她為辦公室文員的通知時,她退怯了。
為什麼她會退怯?或許可以從這部電影的片名知悉,她...不識字,離不開同文字打交道的文員,這是她隐藏的痛。
而之前那美好的一切,在她和邁克爾的一次争吵後,以她的離開而終止了。
當邁克爾回到他們曾經一起叛逆過的公寓時,隻留下空蕩的房間,還有滿是她氣味的床墊......
許久後,就讀于大學法學院的邁克爾,在一次随着教授去旁聽庭審中,發現了她。他在旁聽席,而她坐在法庭的正中央,接受着這個世界的審訊。
原來,漢娜曾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為納粹德國服務過。這就是漢娜的神秘面紗嗎?是吧,可我覺得,這個隻是面紗表面的那層皮,因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何處沒有活得像蝼蟻般的人存在?
在這裡,我不讨論那個時代的對或錯,但想向大家分享一個電影中的觀點:
“Societies think they operate by something called morality,but they don’t.They operate by something called law.”
......
“To prove mired, you have to prove intent.That’s the law.”
“That question is never was it wrong,but was it legal.And not by our laws,no.”
“By the laws at the time.”
“社會以為自己是靠道德維系的,其實不對。維系社會的是法律。”
......
“為了證實謀殺,必須先核定意圖。這就是法律。”
“問題從來不是對與錯,而在于是否合法。而且所依據的并非我們的法律。”
“而是事發當時的法律。”
當然,漢娜在面對審訊她所犯下的罪行時,她的一句反問讓我深思:
“Well,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那換了你怎麼做?”



但是可怕的不是她的罪行,而是,在她實話實說招供一切行為的時候,她曾經共事的同伴們,把她指認成整個行為的領導者。而她,為了隐瞞她不識字的真相,面對指認是行動方案的主要策劃者和撰寫者時,她妥協了。



而這一切,被邁克爾看在了眼裡,他聯想到過往的種種痕迹,發現漢娜她在隐瞞,并且為了隐瞞她不識字的真相,她甯願扛下最重的罪行。
被收監的漢娜收到了接見的通知,她知道,是邁克爾來見她了。她在接見室等着他,等着那個孩子。
可是,邁克爾卻臨陣逃脫了......漢娜并沒有等到那個孩子。

我,作為一個觀影者,怒其不争。難道“文盲”這個标簽真的抵得過終身監禁帶來的痛苦嗎?
對,邁克爾知道真相,他會道出真相。
可事實是,邁克爾沒有這麼做......

其實,愛是什麼呢?世俗的眼光真的能讓人望而生畏?
......
十幾年後,那個孩子已中年,經曆了“結婚”、“生子”、“離婚”。
十六歲那個夏季所經曆的種種,時常提醒着他:漢娜,現在如何?
那該以什麼方式問候她呢?見面?還是書信?
不,當年都沒有敢去見,如今他怎麼敢去見到蒼老的漢娜?那書信更不行了,因為,漢娜是文盲,她,不識字。
那,就用一種她喜歡的方式,給她朗讀書籍吧。
邁克爾一遍遍測試着錄音機,反複确認磁帶裡是否留下了他聲音的印記。然後,從荷馬的《奧德賽》錄起,把這一切寄給獄中的漢娜。
十幾年,活在獄中的漢娜已經麻木,她覺得這輩子或許也就這樣了。監獄,是她這一生的歸宿。從那年接見室靜候卻不見他開始......
直至某日,她收到了一個神秘人給她寄來的錄音帶。
當她打開磁帶機那一刻,熟悉的聲音響起的那一刻,她慌張了,手忙腳亂地關掉了磁帶機。可是,她怎麼可能會就此關掉?因為,這是她等待許久的聲音呀!
漢娜燃起了希望,她一邊聽着磁帶,一邊一個個字的辨别書上的文字,直至有一天,她開始寫信,寄給邁克爾。


一封封信的寫,一封封信的寄給邁克爾。可是,她始終沒有收到邁克爾的回信。
就這樣過了幾年。漢娜要出獄了。她終于要出獄了。
獄長給邁克爾緻電,邁克爾去見了漢娜。
兩個人,一個中年如今已白發蒼蒼,一個孩子如今臉龐也有了歲月痕迹。
獄中安靜的飯堂,他們面對面坐着,沒有噓寒問暖,倆人僅僅在說漢娜出獄後該怎麼生活。邁克爾幫漢娜規劃的生活。

這就是漢娜想要的嗎?漢娜能适應新時代下的社會嗎?
答案是:不。
那漢娜會怎麼樣?拒絕?
答案是:沒有拒絕。
那漢娜會怎麼樣?
答案是,答案是......她,選擇在獄中,了卻她的餘生。

我不明白漢娜為什麼要了卻她的餘生?她不是要跟邁克爾在一起嗎?歲月能阻隔得了倆人相見,但是,邁克爾最終不還是來見她了嗎?
而這一切,答案或許就在影片中:當邁克爾進入漢娜生活的獄室時,看到桌子左邊的那篇手抄文,就給出了答案——“A lady with a little dog”

漢娜,她向往的生活,已經錯過了許多年,而且是錯過後,就再也回不去的那些年。
影片結尾,邁克爾遵循漢娜的遺願,找到了當年指證她罪行的猶太女孩,把剩餘的儲蓄7000馬克交給她。
猶太女孩也已變老,即使時隔20多年,但是當年的納粹對她的傷害始終是忘不掉的,确實,對于猶太人而言,這黑暗始終是無法忘掉的。猶太女人拒絕接受道歉以及漢娜留給她的儲蓄,僅僅留下了那個裝着錢的罐子。因為當年猶太女人也有一個類似的,那個裝滿了美好的記憶,以此來代替。

邁克爾最終将漢娜的7000馬克拿去幫助猶太人文盲。
邁克爾:“I was thinking about and organization to encourage literacy.”
......
邁克爾:“Shall I do it in Hanna’s name?”
猶太女人:“As you think fit.”
影片的最後,邁克爾帶着他的女兒,去到當年他和漢娜一起郊遊經過的小教堂,而漢娜就埋葬在教堂旁邊的墓園裡。

這部電影具體講述什麼?
或許,當你去觀影後,會明白。
可能是知識。
也可能是愛。
是戰争給人的反思。
抑或是關于一個人性的法律問題。
當然,我體會最深刻的是:知識的重要性。
如果漢娜不是文盲?
那故事會是怎樣的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