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孟子·告子上》中,告子認為:“食,色,性也。”即吃飯和性愛是人的原始欲望,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這是不可否定的。這種對于人性以及社會性的思考衍生除了飲食男女一詞。而李安導演以此為片名将美食和家庭關系中複雜的人性變化互相融合探讨了中國傳統的倫理傳統。用謊言和犧牲意識架構出來了一個食不知味的空虛人生。

...

《飲食男女》的開頭片段在視聽語言方面最為人稱道。李安用了近4分鐘的時間來為觀衆們展現了一桌視聽盛宴。從父親抓魚,殺魚,刮魚,拍粉,炸魚,鹵肉,切菜,蒸碗扣肉,汽鍋雞等等,導演用用大量的特寫鏡頭配合了具有一段二胡和楊琴交織的傳統特色配樂來表現父親做菜的鏡頭。選用積累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一方面是為了展現父親大廚的身份,表現其廚藝高超。另一方面更是表現一種形式感,隐喻着這頓晚餐對這一家人的重要性。

...

影片的内容也就由此展開,接着李安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去分别交代三個女兒的身份。大女兒朱家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保守傳統又敏感。二女兒朱家倩是航空公司的高管,漂亮能幹,性格開放。小女兒朱家甯是一名學生,乖巧聽話,空閑時還會去快餐店打工。以父親為中心軸線配合三位女兒的單線叙事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有效的塑造起來人物性格,向觀衆交代清楚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脈絡。而這四個人物最後僅僅用兩個小時的時間都走向了自己性格的反面,這種巨大的變化還并不顯得突兀和生硬,這與李安本身深厚的導演功力和細膩情感有關。

...

在細節方面看,從本片第一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鏡頭開始,李安就在告訴我們這是關于生活的故事。而父親做完菜之後打的那個電話也是影片中一個最重要的伏筆。“今天不說,又等到哪天說呢”父親從頭到尾一直愁眉不展,多次在家庭聚會中礙于說出他和錦榮的關系。一直到故事的結尾,這個爆炸性的懸念才抛給觀衆。這個看似突兀的情節在李安精心的鋪墊和布局當中,卻顯得合情合理。除此之外,大廚父親從失去味覺到恢複味覺這個設定也極為巧妙,一個頂級的大廚失去了味覺,就像貝多芬失去了聽覺。這些精巧的構思極大了豐富了整部電影的戲劇張力。

...

在影片的結尾,隻有二女兒看似最不乖巧的家倩陪着父親,雖說整個家庭已經分崩離析,但每一個人都活得比之前自在快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這其中所描繪的傳統中國父女式關系以及紮根于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的聚散離合值得我們每一個觀者去深思。或許隻有讀懂了這些,可能才會真正讀懂李安的細膩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