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年作家在公共場合進行他的新書宣傳,講述他新寫的小說内容。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熱愛寫作的英國年輕人跟新婚妻子去法國度蜜月,在一家古董店發現了一個破舊磨損但依然精緻的公文包,妻子看到他喜歡便欣然買下。
回到現實生活,年輕人在上班之餘,依然筆耕不辍,堅持着他的作家夢。
在被出版商婉拒後,年輕人把寫了三年的厚厚一摞稿件推入垃圾桶。
灰心沮喪之時,他在那個古董公文包的夾層裡很意外地發現了一摞底稿,看過一頁後,他欲罷不能,一口氣看完全部文字稿,心情久久難以平複。
寫得太好了,這些文字正是他渴望寫出來的,就像從他的血液裡流淌而出的一樣,讓他熱血沸騰。
他一字不漏地甚至把裡面的錯誤也照搬進了電腦。
手指在鍵盤上飛舞,一刻都停不下來。
他要讓這些文字一個個地流經他的血液,似乎隻有這樣,它們順理成章就變成了他自己的文字。
後來這部小說獲得了業内人士一緻好評,盛譽紛至沓來,年輕人喜不自禁,安然享受着由此帶來的光鮮生活。
在一個雨夜,他和愛妻出席完一次獲獎活動之後坐進了出租車。
堂檐下,一個耄耋老人在一旁安靜伫立,目送着他們遠去。
目光如炬。
一天,老人尾随着,在中央公園的長椅上,他們相遇了。
沒有憤怒,也沒有責怪,老人跟他娓娓道來,細細講起那一摞泛黃文稿裡的真實故事。
講他從何時開始喜歡寫作,如何陰差陽錯和咖啡店裡的美麗店員相愛,結婚,有了可愛的孩子。
他一邊在打字機旁敲字,一邊望向眼前的妻子在溫柔安撫入睡的孩子,臉上溢滿溫柔的笑意。
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最美好的時光。
緊接着,孩子因病夭折,妻子幾度崩潰,留下隻言片語離開。
他在悲痛欲絕裡,重新萌生了寫作的欲望,坐回打字機前,從妻子的那張留言紙背面開始,一刻不停地寫着,那些文字控制不住地汩汩而出,很快,一周之後他就寫完了。
帶着剛寫完的小說,他到鄉下去找妻子,希望能重歸于好。
妻子抱着他的小說淚流滿面,把它裝進公文包,和行李一起坐上了回城的火車。
下車時,公文包被遺落在了火車上。
視小說為生命的年輕人怒不可遏,無法原諒她的過失。
當然,他們也沒有重歸于好。
講完,面對年輕人疑惑不解的追問,老人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說,“是歡樂和苦痛使那些文字得以降生。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擔相應的痛苦。”
年輕人窘迫無語。
老人離開後,年輕人飽受内心的折磨,他要找老人說清楚,真誠悔過。
在老人的花房,他坦白道出内心的惶恐,想挽回想補救。
老人拒絕了。
所有的挽回和補救已毫無意義,他說,“我們在人生中會作出許多選擇,最難做到的,就是你要帶着這些選擇繼續生活下去。”
在愛人和小說面前,老人選擇了小說。
在道德和功名跟前,年輕人選擇了功名。
講完這個故事,中年作家在活動宴會上偶識一位仰慕他的美麗女子,他倆的交談像在調情,在女子不停追問下,他說,"你必須在現實和小說之間作出選擇,它們可以無限接近,但永遠不會重合。”
女子深陷其中,欲罷不能。
情欲萌動之時,中年作家戛然而止。
他選擇了現實。
這個嵌入式的三個故事,環環相扣,像是一個作家在講述自己不同時期的真實經曆,也像是三個獨立的寫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臨的痛苦和困惑。
不管怎樣,對于熱愛寫作的人,都能從中深深感受到在這條路上經曆過的黑暗與圍困,愛恨交織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