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實的質感

      昨天帶孩子去看了電影《八佰》。

      由于事先看了官宣花絮,帶着一片愛國主義情懷和一打紙巾去的。按照往常的經驗,這類抗日影片,都是戳中淚點的英雄式。但是萬萬沒想到,導演管虎留給我們的,卻有太多的空白和懸念。

      首先我不敢說電影拍得不好,因為那種紀錄片式的滄桑質感,宏大唯美的場景是有震撼的呈現出來的。我也不能說,它感情不夠豐富,畢竟八百勇士奮勇殺敵的熱血鏡頭,也是感人至深的。特别是那場大喊着名字,捆上炮彈往下跳,炸日軍裝甲車的場景,也有讓我感動得落下了兩行熱淚。

      但是,總覺得整場電影欠缺了很多東西,盡管劇情牽扯了諸多人物,也細膩的刻畫了豐富的人性。小湖北和他哥哥,從一開始膽怯的逃跑到英勇的面對日軍的槍林彈雨;老鐵這個人物,從起先遊離世外的無所謂,到激發出的男人血性。還有很多對租界内小人物大人物的細節描畫。

      這是一部衆所周知的“群像”戲,意思就是影片裡沒有絕對的主角光環,但是在2個半小時的時限裡,選擇這類表達手法的影片,對導演的駕馭能力也是個很大的考驗。

        一部電影,終究還是要講觀影故事感體驗的,我的體驗就是樓上那隻吊足味口的靴子,遲遲不落下的半吊子感覺。讓人覺得五位雜陳,又不明就裡。

...

趙子龍的穿越感

        這是一部比較擰巴的戲,主旋律不清,歌頌的和諷刺的味道都不夠濃,不過瘾。

      從小市民的熱血來說,那個賭場的姐弟突然的就豁了性命的去送電話線送旗子,這段鋪陳不夠,突兀有于。從政治角度來說,黃曉明演的那個特派員,那個摸着小胡子的幾個鏡頭,一筆帶過,不清不白的就掠過了國民黨的軟弱,腐敗,和一場用士兵生命演給西方看的政治乞讨秀。

        前面站在電影故事性的角度講完了觀感,再來說說電影拍攝技巧和畫面呈現效果。

        如果有喜歡看大片的畫面感和拍攝技巧的朋友們盡管大踏步的走進影院,絕對值回票價。

        管虎可以把一部戰争片,拍出文藝片的範兒,還是首開先河。

        電影大幕一開,一邊是租界内紙醉金迷的衆生相,一邊是被日軍轟炸後如斷恒殘壁的四行倉庫,這種開篇強烈的對照和烘托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

        全片的裡裡外外脫不了導演要表達的一種文藝範的觀戲感。電影院的觀衆看《八佰》,影片裡兩岸的人搭台唱戲,政治陰謀和時代背景下,小老百姓生活裡的麻木,抗争,以及空中美國飛艇的觀察員在望遠鏡裡俯瞰兩岸衆生,都一股腦的呈現。

      電影中兩岸交錯的蒙太奇手法,上帝視角的叙事技巧,成就了感官上的饕餮盛宴。

      孩子腦海裡的趙雲單槍匹馬面對大軍的孤勇,皮影戲在地圖上流離的光效,搭台唱戲的人們豐富的唱腔論調,賭場麻将桌上貴婦人的芊芊玉手,穿插跳躍在整個影片中。台上台下戲裡戲外,你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不是标準的《花樣年華》裡的調調麼……

...

宏大背景裡的文藝範

        所以這部片子也呈現了觀衆的兩個極端性,在豆瓣影評裡的一片叫好之聲和知乎平台上的一片叫罵之聲。

        看了官宣,觀完影,甚至查閱了時代背景後,我理性的寫下人生中的第一篇電影長評。

        個人認為這部影片很大一部分意義,是讓大衆在電影院裡感受到了,中國戰争題材電影,技術上的突飛猛進。盡管它也隻是一部裹挾着太多妥協和利益的商業化影片,但并不妨礙它橫空出世後,大家對他的漫天刷屏,關注以及質疑。

      這些争論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起碼我的孩子看完電影後,盡管疑惑重重,卻絲毫不影響她對這段曆史探究的熱情,執着的上網搜索故事裡戛然而止的後續,謝晉元以及那四百士兵最後的歸宿。

      正如電影裡洋記者問道的,國軍高層都已放棄,那這些底層士兵誓死捍衛的是什麼?這些問題沒有标準答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和下一代,一起在生命中去探尋的人生課題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