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我之前在家裡閑來無事看完的一部印度電影。今晚的分享過後,本來想再寫一寫校招的故事,想了一想這個今天可能更應景。

咖喱味兒的語言帶着咖喱味兒的風格,幽默诙諧之間卻帶着深深地勵志意義。

我們到底為什麼接受高等教育?我們的高等教育到底要帶給我們什麼?我們的人生應該怎樣定義?

我覺得這部電影已經很好地為我們解答了這三個問題。

法罕、拉加和蘭徹是同寝的大學同學,他們都就讀于印度的著名學府帝國理工大學。

在新生入學的時候,要接受學長的調戲,還要聽校長冗長而每年都不變的長篇大論。

...

圖片來自網絡

在帝國理工大學裡,所謂的機械設計專業并沒有給予學生太多動手的機會,老師們墨守于教授書本上的概念,學生為了拿到高分死記硬背,甚至有學生因為壓力太大而自殺。

而校長對于學生,也隻灌輸成績、分數、考試、背誦,卻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和興趣的培養。

蘭徹進校後徹底颠覆了這所頂尖學府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他熱愛自己的專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并且對機械有着異乎尋常的熱愛和天賦。

而他并不局限于死啃書本上的知識,在開學第一天就利用自己掌握的電學原理動手設計捉弄了調戲新生的學長。後來還制造發電機等器械,幫助校長的女兒在停電的學校裡順利生産。

雖然這有些誇張的意義,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其背後的現實意義卻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不是老師在課堂上耳提面命的死概念,然後學生默寫在期末考試的試卷上。而是背後的思維方式,以及我們憑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方式。

如果死記硬背機會成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金融證券、自然主義文學……我們就可以安身立命,那我們人人都是教授都可以跑步進入共産主義了。

...

圖片來自網絡

教育的目的在于給了我們安身立命的更好機會,實現階層跳躍實現人生價值,自然這些都不在帝國理工大學校長所倡導的傳統教育方式和理念之中。

不然也不會有學生跳樓身亡,而蘭徹卻造出了會飛的無人機。

高等教育不再是填鴨式的高考式教育,而更應該是循循善誘,給予每個學生以獨立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以期學生都能夠在社會上安身立命。

在我們的傳統社會裡,這就叫做經世緻用,百無一用是書生,皓首窮經讀一輩子四書五經,科舉考試是沒問題,坐而論道更沒問題,可是要想治國國平天下那就沒用了。

在《走向共和》裡面,李鴻章深知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必須也要有堅船利炮也要有訓練有素的将士,要有現代化的工業做後盾,才能有戰勝的機會。隻可惜在老朽腐儒翁同龢面前,清流誤國,李鴻章也是無可奈何。在日本馬關簽署了《馬關條約》之後,身死賢良寺,黯然退出曆史舞台。

而我們的人生應該以興趣為引導方向,在電影裡蘭徹的一個室友法函明明喜歡野外攝影,卻被家裡人逼着學了機械。後來終于在蘭徹的鼓勵下,沿着自己的興趣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們的人生事業當是以我們的興趣為引導,昨天一位師弟說,比起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更痛苦。逼迫着自己去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那就像按着牛頭強行讓牛喝水,最後自然是内心痛苦萬分。

最近也是才發現自己自己的興趣點所在,每天堅持着寫一點東西,每天說不是多也不多,也就是一篇文章。剛開始在簡書上也就是一分兩分,後來慢慢的一篇就變成了兩毛三毛。

剛開始注冊自己的公衆号也沒有人閱讀,但是現在也有了死忠粉。有時候雖然閱讀量不大,但是有時候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催更,就停不下來要将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發出去。

這或許才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定義的精彩人生。

我們的人生是在為自己而過,自然自己要自己活的精彩活的開心,精神上的折磨會摧毀我們的人生,而精神上的愉悅則是我們人生的幸福。

而蘭徹的另一位室友拉加則因為沉重的家庭壓力,而每天有着沉重的精神負擔。而在蘭徹的開導下,他放下了自己的精神包袱,最終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改善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從小就熱愛機械設計的蘭徹,則憑借數百項發明專利,成為神秘的富豪,而當年靠死記硬背到現在拿着高薪開着豪車的“成功人士”,最終也低下了自己高傲的腦袋。

在深山裡“成功人士”和他的兩個室友找到了當年的蘭徹,此時他跟馬雲爸爸一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當地的孩子,做着這些孩子的老師,在那裡孩子們已經開始做自己的小發明了。

我們的高等教育到底為了什麼?而我們的高等教育帶給我們什麼?我們的人生到底該怎樣定義?

我想此時我們心裡應該都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