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映到現在正式上映看到的各種烏七八糟的關于八佰“黑點”的宣傳居然也有不少,雖然沒一個能打的。

至少在我看,八佰招人記恨令一些人格外害怕的點根本不是孫元良,不是國軍抗日,也不是各路人馬東拉西扯編派的“曆史失實”,而是因為這部電影反宏大叙事、反意識形态、反英雄、反戰。即使已經是一退再退、再三妥協後的成片依舊能看得出,這部電影想拍的,是人。是那些被貼上标簽被簡單歸類的敵我,好人和壞人,自己人和外人。以至于影片最糟糕的部分反而是最後落入窠臼的英雄化特别是對謝晉元的強行拔高。即使在現在這種程度的妥協之後,它依舊滿足不了一些人需要的那種可以擔負起“教化任務”的政治需求。
怎麼能容忍人們去想呢?意識到戰士也是人就會想是什麼把他們從田野從石匠鋪從母親的身邊拖進戰場送死,意識到敵人也是人就難以把子彈把刺刀插進對方的身體。現代戰争講的戰争法,那些談判桌上制定出來的虛僞規則,卻永遠回避不了一件事:不管代表的是何種高貴的精神、冠冕堂皇的借口,人被殺,就會死。
八佰并不是一部成功貫徹了創作理念的作品,限制太多決定了它沒法偉大,商業的考量、過審的考量、觀衆眼界和接受度的考量,以至于看得出在被删的13分鐘前就一直在妥協。即使如此,在妥協和閹割後留下的這點力量都能讓一些人如此懼怕,反倒是顯得更加諷刺了。
*補充一個似乎沒出現在片尾字幕的“彩蛋”:當辛柏青出現在侵華日軍軍營裡,遠處背景傳來的歌聲是文部省唱歌的「故郷(ふるさと)」,這是當時日本小學課本上的歌,也是太平洋戰争期間作為思鄉曲被傳唱最廣的歌。為什麼要拍窮兇極惡的敵人整理屍體、家屬哀悼亡靈、為什麼要允許侵略者也唱着思鄉的歌?反省戰争對人性的摧殘并不是戰敗者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