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距離《仙劍奇俠傳1》的播出已經13年了,小時侯看仙劍,最難以釋懷的莫過于李逍遙和靈兒的陰陽兩隔,有情人難成眷屬。曾經懷揣着美好的憧憬,希望逍遙和靈兒能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無奈結局卻是靈兒香消玉殒,李逍遙孤獨終老。如今重溫仙劍,方才發現,仙劍的立足點已經超越了那莺莺燕燕,情思綿綿的愛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對命運無常的思考---倘若能夠一開始就窺測到結局的荒涼,我們是否有勇氣像靈兒和李逍遙那樣奔赴茫茫的前路?

李逍遙
故事的最後,在經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後,衆人齊心協力擊敗了拜月教主,南诏國恢複了往日的和平與甯靜。靈兒完成了女娲後人的使命,她與李逍遙共同守護了南诏這一方淨土。可代價卻是慘重的,靈兒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制服了水魔獸,卻也受其重創,生命垂危。
已是奄奄一息的靈兒,躺在李逍遙的懷中。表情依然平靜如水,一如他第一次見到逍遙哥哥時的樣子。可眼神卻早已出賣了她,平靜中帶着湧動,湧動中帶着的的則是留戀,是不舍。曾經對李逍遙承諾的那句“我不會死的”,終無法履行。
即使一早就知道靈兒作為女娲後人的結局,李逍遙偏偏不信命,他不顧一切的試圖去扭轉這結局,甚至不惜穿越回到十年前,妄圖阻止悲劇發生。可最終他的執着與固執沒能逆天改命,他不得不接受靈兒的死,接受自己的宿命。
李逍遙成為這場劫數過後唯一的幸存者,而此時的幸存者恰恰是最不幸的人。他目睹着身邊的好友一個接着一個的離開自己,卻無能為力。古靈精貴,重情重義的月如;天真無邪,至純至美的靈兒;活潑可愛,滿天隻想着吃的阿奴;善良睿智,總被自己欺負的劉晉元以及一身正氣的唐钰小寶。
他們曾經載歌載舞,遊山玩水,信誓旦旦的許下那十年之約,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故事可以重寫,多麼希望沒有那個爛漫的煙花之夜,多麼希望沒有那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别,多麼希望美好可以永駐,愛情可以圓滿。

李逍遙和靈兒
可無奈的事,仙劍的主題就是宿命,宿命這個充滿着悲劇色彩的詞彙幾乎貫穿了整部劇集。何謂宿命,大概就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命運的掌控,有情人難成眷屬,美好的事物終究走向毀滅。
然而即便命該如此,李逍遙卻一直在奮力掙脫命運的束縛。劇中的劍聖是一個可以洞悉命運的人。為了避免不幸,他不讓李逍遙上鎖妖塔,為了女娲後人免受劫難,他強迫靈兒吞下忘情丹。他一直在盡自己所能改變已被預知的衆人的命運。
可是别人并不願意聽從劍聖的勸告,李逍遙闖了鎖妖塔,靈兒放棄了忘情丹,他們偏偏要與命運對抗。
劍聖作為劇中唯一一個能力通天的神人,他不解這一切為何會發生,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像當初的自己一樣放棄最愛的青兒,成全大義。他不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都有七情六欲,如李逍遙,如靈兒。他們也許不能改變最後的結局,卻隻求過程中不能留下遺憾。正因為這樣,劍聖當年為了大義,放棄了自己最愛的青兒,李逍遙不是劍聖,他沒有放棄自己最愛的靈兒。
朱光潛的《悲劇心理學》認為,西方文學的偉大正因為它有悲劇,盡管在悲劇中英雄無論怎樣都掙脫不出,但悲劇給人的力量是永不屈服的奮鬥精神。仙劍似乎也在表達同樣的思想,靈兒和李逍遙不願屈從與命運的安排,不願放棄對方。最後雖然李逍遙沒能救下靈兒的性命,但他們無愧于自己的愛情,也無愧于天下大義。縱然結局可悲,命運無情,可他們堅守本心,獲得了人性的自由。
重溫仙劍,找回當年那份感動的同時,也多了幾分對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