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釋一下評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已經習慣了五星點評機制,試問有幾個人能說得清五顆星的意義?優良中差?德智體美勞?
個人認為隻需要設置推薦和不推薦兩項就夠了,零分或五分,畢竟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中間的四個選項完全沒有意義,按照這個機制,我的評價是願意向朋友推薦這部影片。
推薦理由:
1,本片的兩條時間線清晰明了,交錯邏輯簡單易懂,隻要不分心就能獲得較為暢快的觀影體驗;
2,演技、光影、配樂、台詞等等未見驚豔,但至少沒有明顯的瑕疵;
3,對于燒腦受衆來說,不論怎麼深挖,邏輯基本上站得住腳,不會特别離譜,觀影後值得回味;
4,影片的内涵有一定的深度,在觀影價值上碾壓絕大部分國産作品。
邏輯分解:
1,觀看此片先要構建一個基本邏輯框架,那就是三維世界由無數條時間軸組成,時間軸上的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宇宙,假如将時間軸的方向理解為縱向,那麼每個宇宙的時間流向就是橫向,橫面上也有着無數個宇宙,分别代表無數種可能性,它們像輪盤一樣輪流對接着時間軸,影片中電話兩端的宇宙正好在同一條時間軸的兩個點上,所以才會引起蝴蝶效應,當然,能相互通話的設定是為了劇情需要,這一點權當默認,不必費腦。
2,影片中唯一存在的邏輯漏洞就是書妍的記憶,如果按照第一點所構建的邏輯框架來推演,書妍的記憶也應該随着蝴蝶效應的發生而改變,然而事實卻并不是這樣,這就形成了悖論,當然,并不影響觀影,我們暫且默認悖論的合理性,繼續探讨影片的其它内容。
3,影片最精華的部分在于隐藏的時間差,這裡需要上圖說明,如下圖所示,英淑的媽媽為什麼對女兒的未來洞悉得如此透徹?難道真的是巫女?如果這樣設定那就成鬼神論了,顯然不符合影片的整體格調,按照邏輯推演,唯一的解釋就是英淑的媽媽在更早的時間點與書妍之後的時間點産生了對話,這是導演隐匿起來的線索。我大膽腦補一下:書妍40歲的時候又接到了電話,電話的那一邊是英淑的媽媽,她帶着十幾歲的英淑剛剛入住别墅,書妍通過預告公共事件的方式赢得了她的信任,她這才對女兒的未來有所了解,女兒的精神疾病就是在她的折磨下形成的,最終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她殺死了女兒,一種是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很顯然,兩個版本并不在同一個宇宙,英淑的電話轉動了輪盤,前一個版本脫離了時間軸,後一個版本對接了時間軸。當然,也許在另一部影片中,輪盤再次轉動,這就是不少人相信的循環效應。
4,影片的内涵通過上圖也能體現出一部分,母親為了保護更多人的生命選擇殺死自己的女兒,同樣作為母親,書妍的媽媽為了保護女兒能勇敢地與壞人同歸于盡,大愛與小愛都是愛,但是在兩者遇到沖突的時候小愛其實是最危險的,值得慶幸的是導演讓英淑的媽媽做出了正确的選擇,傳遞出正确的價值觀,想深一點,導演是想隐喻公共社會與家族利益之間的沖突,這是對人倫和人性的拷問,多說一句,遺産為什麼由子女繼承?既然所有的财富都是向社會索取的,那為什麼不能在死亡後回歸社會?也許我的想法也在導演的腦海裡閃過吧......
番外:
為什麼韓國會拍出越來越多的經典作品?這個問題困擾我好久,最近靈光一閃得出初步結論。
原因一,通過觀影能夠深切體會到韓國的導演有話要說,他們的作品是帶有靈魂的,是溝通的媒介,觀衆能從作品中讀到導演的心聲,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隻有在這個基礎上導演才會對作品報以寄托,而不是将作品看做商業産物,出發點不同,作品自然不同。
原因二,電影是需要劇本的,大多數劇本是來自于文學作品的。為什麼近幾年多次出現國産電影抄襲韓國劇情的事件?是咱們導演的内心都是空的?是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缺少新生的優質文學作品?還真是這樣,随意點開幾個龍頭“文學網站”浏覽一下,寫的都是些什麼東西,男頻,女頻,耽美,百合,這就是咱們的主流價值觀?動不動數百萬字,甚至上千萬字,死了活活了死,居然還有千千萬萬的讀者在追捧,這就是咱們的受衆偏好?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将親手扼殺中國文學,失去了文學,民族将不會思考,将失去一切,是時候知恥而後勇了,同胞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