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10項奧斯卡提名,并獲得金球獎的一個并不起眼的戰争故事,成為19年末20年初了最熱門的電影話題之一,這正是今天要提及的電影《1917》,電影之所以被熱議,更多的是因為該片采用了一鏡到底的技術拍攝,其實若要考究,該片是由多段長鏡頭拼接,算是僞一鏡到底,但精湛的後期剪輯留下的剪輯痕迹非常稀少,所以一鏡到底這個特點得以凸顯。今天借着《1917》來講講一鏡到底,一鏡到底可能很多人覺得很容易,無非就是一個鏡頭不間斷的拍攝,但其實在電影中的一鏡到底,難度并不亞于多場分鏡的剪輯,現代電影的普遍時長,往往決定了講好一個故事必然會有所剪輯和濃縮,目前在市面上極少能看到超過240分鐘的電影,通常電影時長的常規是90-130分鐘占了大多數,所以要在這100多分鐘的時間裡講明白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還得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底,時間的過度、場景的過度、光影的設計、演員還不能随随便便NG,可想而知這個難度有多麼高。
但即便像《1917》這種僞一鏡到底是使用長鏡頭拼接的,一個鏡頭的長度也絕對超越了普通電影的鏡頭拍攝難度,在故事場景的調度、機位的安排、時間線的過度都極為考究,甚至于導演為大部分場景設計制作了微縮沙盤,來制定機位及演員的整體調度方案,該片公開發布了一段幕後花絮,可以說這個花絮算是近代電影一鏡到底教科書形式的制作特輯了。說到一鏡到底,資料可查應當最早源于希區柯克的《奪魂索》,該片為1984年的作品,在當時技術條件有限一卷膠片僅僅隻能拍攝10分鐘,所以影片最終由10個片段組合而成。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對于每卷膠片的拍攝都采用一鏡到底,這種意識和理念着實令人驚歎。
當攝影手段和技術從膠片邁進數字後,《俄羅斯方舟》算是數字時代真正意義上的一部一鏡到底的影片。該片全長99分鐘,前後共計拍攝了4次,前3次全部失敗,最終第4次才得以成功拍攝,雖算不上是最長的單鏡頭,但是在藝術水準上來說,無疑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可查資料顯示該片在當時總共調度了近4500名演員進行拍攝。而在亞洲,也有導演嘗試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大空港2013》,片長100分鐘,是日本導演三谷喜幸的作品,這部影片屬于喜劇類,并且拍攝的手法和風格與歐美導演非常不同,具有明顯的導演個人創作特點。另外有一部電影不得不提,就是2014年的《鳥人》,因為該片是奧斯卡獲獎影片,所以更加被大衆所熟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很喜歡運用長鏡頭,本片中的長鏡頭也非常有特色,但就像《1917》一樣,也是一部僞一鏡到底影片,據查資料顯示該片總共有16個可見的剪輯點,因為時間關系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觀看這部影片。

圖片來自時光網
說了這麼多一鏡到底的影片,也該回來講講《1917》,在大多的戰争片裡,因為時間跨度比較多的原因,很多觀衆都需要去了解曆史背景才能真正有效的看懂影片,而回到《1917》是不需要這麼做的,就像我前面說的,因為該片全部采用了長鏡頭的原因,可展現的時間線其實非常的短,并且劇情也淺顯易懂,觀衆并不需要知道這是一場什麼戰役,甚至有些觀衆看完了還沒搞懂這是哪國與哪國之間的戰争,電影鏡頭從來未曾離開片中的主角,主角去哪裡,鏡頭就去哪裡,觀衆随之被帶向那裡。影片的故事一開始就講的很明白,兩名士兵接到一項任務,穿越敵軍的陣營,去到前線,通知前線的士兵撤銷進攻信号,避免誤入敵軍陷阱,而其中一名主角的哥哥就在這個他們即将要去通知的前線作戰團中任職,從兩位主角從樹下醒來到接到任務并開始出發,最終其中一名男主在中途被敵軍飛行員刺殺,另一名男主曆經險阻到達了前線軍營并成功阻止了進攻,挽救了1600名士兵,故事到此也就結束了。由于時間線的限制,故事整體内容很難有更深入的推進。
影片更多的關注點被鎖定在了技術,但是這個技術卻很不一般,影片由攝影大咖羅傑迪金斯擔任攝影指導,更多的可以說是在故事劇情并不出彩的基礎上,迪金斯一手撐起了這部影片大半邊天,這裡提到的技術,并不是廣泛意義上理解的轉場啊、花式鏡頭啊、遮罩、特效等等的前期後期技巧,而我認為最高級的技巧就是看似毫無技巧。《1917》正因如此,雖然采用了長鏡頭一鏡到底,但是卻拍出了剪輯的節奏感,并且在時間過度上非常的順滑,一點都不顯得突兀,甚至沒有細心的多次觀看影片,根本無法注意到影片當中真真正正的剪輯點,而這正是迪金斯這位大咖的技巧所現,一切都看似柔滑順暢,主角到哪裡鏡頭就跟到哪裡,甚至乎主角縱身跳下河中,鏡頭也跟随着主角一同入水,這種拍攝給觀衆帶來了短片段剪輯拼接所達不到的身臨其境的感覺,雖然影片僅僅隻是一天24小時之内的時間線,但因為觀衆跟随着鏡頭與主角一起冒險,盡管故事張力有限,但是那種臨場感還是讓人大叫爽快。

該片在廢墟處夜晚的一明一暗堪稱光影藝術品,主角通過明暗變化躲避着敵軍的追擊的片段我認為是全片最出彩的片段,稱之為光影教科書一點也不為過,所以介于以上,注定了這是一部要到影院觀看的作品,因為除了專業放映機投影在銀幕上的震撼能淋漓盡緻的表現影片拍攝上的驚豔外,我想不到目前任何大衆能接觸到的媒體播放方式可以體現影片的極緻拍攝技巧。

所以《1917》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我卻是一點都不意外的,但是也不要被奧斯卡提名所蒙蔽,《1917》單拿故事來講,這本身就是一個任務式的流程影片,有點像導演帶着觀衆在玩一場RPG遊戲,所以顯得并不出彩,但是結合上了拍攝手法,卻反而讓觀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去體驗戰争的滿目蒼夷,在男主于廢墟中被德軍追擊時,我當時真想對着男主喊一句:“跑快點啊!你後邊的人要開槍了!”《1917》無疑是一部攝影技巧硬核的影片,其實大家也不需要過多的糾結到底是不是真的一鏡到底,最重要的是影片能呈現最終導演想要呈現的效果就好了,不過這部影片也讓我想起了早些時候的《雙子殺手》導演李安在這部作品中為了120幀的拍攝技巧可以說犧牲了很多劇情上的細節,感覺劇情是為技術而服務的,而回到這部《1917》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了這一點,因為拍攝技巧,所以劇情最終給技術讓路了,這是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部分,也有違電影制作的初衷,電影本應該為劇情而服務,而不是劇情為技術讓路,如果沒有了劇情和故事的支撐,那麼一部作品就成為了一個空殼,這是技術層面無法彌補的硬傷。所以即便影片的攝影覺得值得給滿分,迪金斯也覺得可以拿奧斯卡最佳攝影,但是回歸影片本身,這依然是一部僅有外表華而不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