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月亮就載滿了人類的想象。

隻要有文明的地方,都必然有着關于月亮的故事傳說,中國的嫦娥奔月,歐洲神話的各種月亮女神等等。

直到科學科技的發展,航天技術的成型,1969年人類首度成功登月,世人才悄然發現,浪漫的月亮,其真面目是荒涼的月球。

其實自從有了影像,有了電影,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就已經開始了。

...

有史以來以來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就是關于月球。

1902年,最早期的電影大師喬治·梅裡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在一個臨時影棚放映,大受歡迎。之前不願花大價錢買片源的電影商人聽聞後紛紛“打臉”購買,更多的人有幸看到了喬治·梅裡愛對月球的奇妙遐想。

他在有關月球的科幻小說中找到了靈感,用鏡頭講述了一個天文學院院長制作機器前往月球的故事。

片中的機器是一枚炮彈,幾位天文學家就是乘坐着炮彈飛到了月球,頗有荒誕喜劇的風格。到達月球後,天文學家們還遇到了月球人,他們需要逃過外星人的追捕,想辦法返回地球。

《月球旅行記》隻有短短的14分鐘,如今看來是粗糙簡陋,但卻有着劃時代的曆史意義。淡出淡入的轉場,快慢鏡頭的變化等電影表現手法都是源于本片,人們這才意識到,在電影的世界,想象力是不受局限的。虛幻獵奇的内容比平白紀實的更有娛樂性。

...

近半個世紀之後,電影行業得到大力發展。電影人有了更良好的拍攝條件,對于月球的探索,也更加地逼真可信。

1950年上映的《登陸月球》是比較早期的硬科幻電影之一,故事完全依據當時的科學知識設想了一場登月之旅。

那時候還沒有人去過太空,導演歐文·皮切爾卻預演了無重力生活,太空行走等場景。依靠精心打造出來的真實場面,電影獲得了第23屆奧斯卡的最佳特效大獎。

可能是受限于科學邏輯,《登陸月球》的劇情并不出彩。但影片流露着人類想要登上月球的無限渴望。當一切是合理的推測想象,曾經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都變成了一種可能。

...

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和美國展開了太空競賽。全人類對地球之外的世界無比熱衷,宇航員變成了最讓人向往的職業,月球也已經不再是想象,而是目标。

借助這股“太空熱”,60年代科幻電影的數量開始增多,有關月球的故事也層出不窮。

1964年《最先登上月球的人》,故事大膽結合了現實與原版小說的奇想。當美國人登上月球之後,航天員卻發現了一面破舊的英國國旗。原來早在19世紀就已經有人去過月球,前輩們曾經發現的驚人秘密,正在威脅着初來乍到的航天員們。

電影并不是純粹的登月探索,而是通過幻想的元素譏諷了人類的傲慢。

就算真的登上月球,也并不代表着征服。面對宇宙未知的力量,人類永遠都是渺小的,絕不能因為一點點進步就粗心大意。

...

僅僅4年後的曠世神作《2001太空漫遊》也把神秘的未知力量放在了月球。在電影的第二部分,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詭異的黑石,研究人員好奇撫摸黑石的樣子,像極了上百萬年前的黑猩猩。

有一種理論認為,黑石代表一種階段性的啟蒙。神秘力量把第二塊黑石放在月球,意味着如果有人能到達月球,人類文明就能夠開啟下一個階段了。

電影上映一年後,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首位踏足月球的人類。誰也不可否認,整個人類文明确實是邁出了一大步,除非有人能找到美國登月造假的确鑿證據。

...

2018年的《登月第一人》重現了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曆程,電影從家庭的角度,探尋了登月計劃背後的痛苦與犧牲。

在《愛樂之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的鏡頭下,阿姆斯特朗不是英雄式的人物,他隻是一位父親。成功登月的曆史性一幕不是渲染國家榮譽的興奮劑,而是化解家庭傷痛的解藥。

即便劇情沒有什麼曆史感,美蘇太空競賽隻是簡單提及,但高潮的登月部分還是成功地帶領觀衆穿越了時空,從進入月球軌道到成功着陸,原來這個過程遠比想象中要驚心動魄。

...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之後,美國還陸陸續續進行了幾波載人探月計劃,許多宇航員都朝思暮想地能在月球上留下更多腳印。

有的人如願以償,有的人抱憾終生,還差點丢了性命。

傳記片大師朗·霍華德在1995年拿出了一部《阿波羅13号》,講述了一段失敗的登月故事。

電影集結了湯姆·漢克斯、艾德·哈裡斯等實力派演員,用嚴謹的三幕劇結構叙事,歌頌了人類勇于挑戰、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正因為人類有這些精神,前往月球才成為了一種可能。

這也是一部标準的“奧斯卡電影”,真實改編,節奏平穩,表演細膩,當年在奧斯卡是拿到9項提名,可見品質之上乘。

有真實的曆史做基石,朗·霍華德可以肆意地渲染宇航員的遇險情節,觀衆越覺得湯姆·漢克斯活不下來,電影就越發精彩好看。

現實中,阿波羅13号被認為是一次偉大的失敗。這次失敗警示着人類,前往月球是一次超乎想象的旅程,而且很可能,是有去難回的。

...

如今我們對月球的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它沒有大氣,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晝夜的溫差很大等等。

但想象并未因此而結束。

不少人相信,人類有朝一日會在月球上建立起殖民基地,甚至能夠開采上面的能源。

基于這種假想,導演鄧肯·瓊斯自編自導了科幻懸疑片《月球》。

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就需要有人到上面去工作。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山姆就是在月球上工作的工作人員,他與月能工業有限公司簽了3年合約,一個人在月球基地工作3年,就能獲得一筆巨款。

就在合約期滿,準備返回地球之際,山姆遭遇了一起意外事故。他開始發現,月能公司隐藏着一個巨大的秘密,返回家鄉隻不過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未來真的有可能在月球建立基地,更人性的月能公司應該會采取《遺落戰境》的模式,至少是有個一男一女搭配,幹活不累。

要是真的隻有一個人在月球上,所要承受的孤獨是看不見邊際的。

因為月球就是這麼一個無限孤獨的地方。

...

從1902年《月球旅行記》到2018年《登月第一人》,人類在電影世界進行了一場跨越116年的月球之旅。

經過這麼多年現實和非現實的探索,月球仍然保留着神秘的面紗。有關月球背面,月球起源,月球是否與外星文明有關聯等問題,還是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間。

這趟旅程,遠還沒有結束。

月球之旅「特别片單」

《月球旅行記》

《登陸月球》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登月第一人》

《阿波羅13号》

《月球》

...

真正的孤獨是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一直以為你在他們之中。——《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