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琪
查爾斯·狄更斯曾說:“母親們的美德就像父親們的罪孽一樣,都會體現在他們的孩子身上。”
《滾燙的愛》講述養母雙葉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檢查出癌症晚期。當她對于自己患病的事實,一時接受不了,一個人躲起來傷心、痛苦。丈夫出軌離開這一年裡,雙葉從沒有想過找回丈夫,因為患癌,所以不得已為了女兒更好的活下去,她能做的就是找回丈夫,從新規劃她們的生活。

我剛剛開始看電影時,我就在想為什麼要把安澄這個角色,設置得這麼自卑?直到看完了電影,我懂得電影意義。這部滾燙的愛,女兒被養母愛得就像滾燙的火鍋一樣,被逼成長,影片的養母就像大多數人生活中媽媽的縮影一樣,教會了孩子如何直面人生所發生的一切。
“自卑”一詞一直被認為是卑微的,但是有的人可能會自卑一輩子,也有的人會把自卑變成自信,就像影片中,安澄經曆養母患癌的過程,從一個自卑的孩子,變成像養母一樣自信的人。
這部電影呈現了當代社會養育孩子問題,反應現在年輕人的婚姻現狀,以及養育下一代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樹立一個正确的婚姻觀念,良好的婚姻關系對于養育孩子有着莫大的聯系。
所以這部影片我将從安澄這個角色去解讀,在她身上有着什麼是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從中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意義呢?

01、活得自卑,實際上是害怕和妥協的開始
①自卑感,讓安澄害怕與他人相處
天底下所有孩子的表現,都是來自原生家庭教她的,在家裡我們都會表現得放松自如,但是面對陌生的環境,表現得自卑、害怕、敏感。《滾燙的愛》裡的安澄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家裡表現都是很正常,到了學校就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同學對她的冷嘲熱諷,把顔料潑在她身上,她連最親的養母都不敢說,甚至不願意上學。
孩子的這種自卑感或多或少,來自媽媽對她的“滾燙”的愛,有時太過于嚴格要求,反而會适得其反。《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卑感,隻是有些人不表現出來,然而有些人的自卑直接寫在了臉上,這跟她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原生家庭》告訴我們每個受過傷害的孩子,都是受到家裡來自父母對她們無意識的傷害。
有一回安澄的校服被同學拿走,她沒有校服穿去上學,她選擇躲在被窩裡,不願意去學校,生怕被同學嘲笑。是母親逼着她去上學,并告訴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俞敏洪在《自卑比狂妄更糟糕》的書中提出:“因為自卑所以你就會害怕,也害怕失敗,你害怕别人的眼光,你會覺得周圍的人全是抱着諷刺、打擊、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個本來不應該貶低自己的因素在貶低自己,而當你失去勇氣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門都被關上。”
安澄就像俞敏洪老師說的那樣,内心極度的自卑,因此她選擇了極端處理方法,在課堂上,她脫下運動服,身上隻穿着内衣告訴欺負她的人,把校服還給她,還為此嘔吐一地。雖然她以這樣的方式拿回了校服,但是她内心自卑感,深深的滲透到她的骨子裡。
在我看來,安澄内心的自卑感,來自于養母對她的期望,自己害怕與同學相處,也跟家庭教育有關,養母明明知道學校有人欺負安澄,但是從來沒有教過孩子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問題,這種自卑也恰恰從養母的身上學會的。養母如果發現父親出軌離開,馬上去找,那是正常表現,但是她是知道自己患癌了,才想着找回丈夫,這不就是自卑的表現嗎?

②安澄對于兩面派的養母終究是妥協的
養母希望安澄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一個堅強的人,就像她一樣面對任何困難,不畏懼,勇敢向前。我記得張愛玲曾經說過:“媽媽們都有個通病,這輩子就是在拼命的把孩子們覺得好的,給你,都給你,愛的不知所措了而已。”
養母一面很愛女兒,一面又希望孩子能學會獨立面對困難,内心充滿少許矛盾。這也是天底下大多媽媽的縮影,愛孩子又怕寵壞孩子,因此常常表現出兩面派的媽媽象形,不同情形下會露出不同的态度,讓孩子對媽媽又愛又怕。
依我看來,安澄面對兩面派的養母,似乎她沒有辦法,隻能選擇妥協,雖然她内心極其恐懼上學這件事情,為此和養母鬧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硬着頭皮去上學。其實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也表現出兩面派媽媽的樣子,對孩子有愛有恨,其實有時對于孩子要多一點耐心,讓孩子減少來自大人的批評,多誇贊孩子,也會從而減少孩子的自卑感。

02、安澄面對歸來的父親,是喜還是憂;面對生母,是拒絕還是接受
①養母找回父親,帶回一個妹妹,安澄對父親更多的是埋怨
安澄埋怨父親為什麼離開一年都不曾回家一次,也沒有找過她。養母為此一個人帶着她艱難的活着,身體也消瘦不少。
而且帶回來不知從哪裡來的妹妹,她上下打量着這個妹妹,吃飯吃了一半就躲廁所去,目的就是不想見到他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切,她隻能選擇默默接受,父親對于她來說,就像個缺席者,在教育的路上隻有養母相伴,父親對于她而言隻是個名字而已。
在我看來,就像《無條件養育》一書指出:“父母養育孩子,應該是無條件的去愛孩子,無論孩子是什麼樣的人,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教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像影片中的父親一樣,因為自己的過錯,所以連家都不回,更談不上養育孩子。這對于安澄來說,父親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無疑是缺席的。

②直面生母,安澄用手語與她交流
安澄被雙葉告知不是親生女兒時,她是君江15歲生下的孩子,因為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所以選擇離開。君江看見女兒用手語跟她交流,内心忍不住淚流滿面,原來女兒被雙葉教育得很好,還特别懂事。
《孟母三遷》中的母親為了孩子,搬了三次家,影片中的君江知道自己的問題,因此把孩子交付給前夫和雙葉去養。雖然她的做法可能是對的,但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女兒來說是不公平的,一個從來都不曾養育自己的生母,安澄剛開始是不願意接受的。
好在安澄是個打心裡善良的孩子,她并沒有責怪生母的遺棄,而是選擇了原諒。有幸的是安澄遇到了雙葉媽媽,嚴厲之下又透着善良,還打心底裡愛孩子,教會了孩子勇敢的去面對問題。
我認為無論是生母還是養母,對于安澄來說都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兩位媽媽都以她們不同的方式去愛着她。
生母雖然沒有陪伴她成長,但從小到大,每年安澄的生日,都會寄面包蟹給她當成生日禮物。
養母待她如親生女兒一樣,愛她,擔心她,遇到問題教會孩子勇敢的去面對。
在我看來,就像《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所說的:“孩子所産生的問題,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是原價,孩子就是複印件,安澄之前在學校表現出來的自卑感,都是源于父母帶給她内心的不安全感,父親離開的一年裡,她變得敏感,脆弱,自卑。

03、安澄從最初的内心自卑轉變成了内心強大的女生,最後變成像養母一樣勇敢、堅強、樂觀。
①對于養母病重,安澄變成了像她一樣強大的人
雙葉帶着兩個女兒去旅遊,目的就是為了帶孩子看看世間的美好,同時也是為了讓安澄與生母相見。在旅途中雙葉病重,送進了醫院,女兒知道了一切,内心痛苦,難以接受,但是為了讓養母放心,她強迫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不在她面前流淚,也要求妹妹笑對着生病的養母,回到家裡幫忙煮飯,在澡堂收錢,學着養母的樣子去照顧家裡的一切。同時也從父親的身上學會了樂觀,有父親和生母的陪伴,她也變得越發自信起來。
可當她看見養母被病魔折磨,痛苦難受的樣子,她會忍不住大哭,但不會在她面前哭,而是哭完馬上擦幹眼淚,笑着對她。
在我看來,這時的安澄已經慢慢變成了養母的翻版,《最重要的事情,隻有一件》裡教會我們:眼前最重要的事情隻有一件,而這件重要的事情對于安澄來說,養母生病住院,她必須學會照顧身邊的人與事。隻有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才能照顧好妹妹和家裡,還有澡堂的生意。

② 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切,安澄變得成熟自信
養母患病在醫院時,安澄活成了她的模樣:
在家裡,煮飯給一家人吃,把家裡打掃得整齊幹淨
在澡堂,學起養母的模樣,在前台接待客戶,收錢,找錢
在醫院,帶着妹妹陪養母開心聊天,講講最近發生的有趣事情
如果養母沒有患癌,也許安澄還是那個自卑到底的孩子,經曆了一系列的變故,也讓她從自卑走向自信。
養母最後帶着家人的愛,不留遺憾的離開人世間,她對孩子“滾燙”的愛,也從最初的嚴厲變成了一堂有生命意義的教育。
影片的結局,養母被葬在富士山腳下,安澄就像家裡的長輩一樣接待親朋好友的到來,沒有自卑,有的是成年人的成熟和自信,葬禮也在一家人的安排下,莊嚴、安靜、美好的舉行。
《活在當下》裡講到:“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事情,當下的生活才是真實存在的生活,未來也是當下選擇而得來的結果。”
在我看來,此時安澄早已經忘記了曾經的自卑,而是變得成熟自信,曆經一系列的變化,内心變得越來越強大。就像活在當下裡面說的一樣,勇敢的面對當下生活,無論帶給我們的磨難還是痛苦,未來你才有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坦然的接受養母的故去,對于離去的親人無疑是一種最好的告别方式。
結語:
自卑感每個人都會有,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卑轉成為自信的,影片通過描述一位即将離世的母親,教會孩子為何要學會堅強,變得強大起來。
電影結束,其實亦是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安澄面對全新的開始,自信成熟會給她的未來帶去更多無限的可能,雖然養母已經離去,面對生活,她也将重新開啟她自信的人生。
我們通過影片也從而明白生命是脆弱的,誰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認真的過好當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對于過去,不後悔,面對未來,不畏懼,不同情形下的自卑,反而會造就自信,這是影片教會我們的如何從自卑變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