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難不給我們帶來極其強大的共鳴。這是一個演員整體與電影情節融合的典範。雖然在前面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好萊塢故事結構與模式,但是随着故事的發展,我們很難不被演員的表演真實地嵌入。

故事講述的主要是一個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推銷員父親為了自己和家庭努力求生的掙紮之路。1980-1982年也恰逢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所以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會湧現出很多的社會問題,給美國人民帶來迷茫。在這樣的一個狀态下,《當幸福來敲門》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劑良藥,這讓我也想到了2009年上映獲獎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後者用運氣為主線反應着新時代全球經濟危機下人們的精神世界,而前者卻用小人物踏實的努力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讨厭的箱子

電影裡很有趣的一個設計是史密斯手裡提着的一個骨密度測量儀,這個箱子從外表到它背後的寓意都很有趣,這是男主人公維持生計的來源,也是他甩不掉的詛咒,更是他希望的來源。電影一開始的重要情節都是根據這個讨厭的又或是幸運的箱子來的。這是主人公不能甩掉的“臭皮糖”,也成為了矛盾的一大來源,就在他全部賣掉以後剛剛準備開心,箱子還是陰魂不散,引來了高額的稅款。如果說史密斯的工作實習是一條線,跟箱子的鬥智鬥勇就是另一條線,但是這個讨厭的箱子最後還是有了一個明亮的歸宿:在對最後一個箱子進行不斷的維修後,史密斯在逼仄的救濟所用他8美元買來的發光二極管終于成功修好,明亮的燈光照亮了整個黑暗的救濟所,也照亮了他和兒子的未來。

最佳拍檔,如父如子

威爾史密斯的實力在電影裡還是表現的非常好的,這也可以說是他非常用心的一部電影了,全家上陣。他和小賈登的默契清晰可見。而在劇情中,兩個人更是把這樣的一種力量轉換發揮到了極緻。這是一個好父親,首先沒有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崩潰之中遷怒孩子,在自己最不穩定的時候也在反思,永遠給孩子一個榜樣的力量。同時,兒子對爸爸的反饋也非常完美,很難有人看到這麼乖的一個孩子的時候不會心疼。父子二人在吃飯時看到隔壁桌的一家三口和别人的媽媽越沒有抱怨,在父子兩個人到避難所後,孩子擠在那麼多人的床上,還伸出小手對爸爸說“you are a good dad”,你會瞬間感受到力量,這也是一個被生活打的片甲不留的男人最後的勇氣和支撐。

演員的控制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在被感動,這裡也有太多可以擊垮我們的瞬間。舉個例子,作為父親的史密斯真正的眼淚隻有一次,就是在和兒子來到地鐵衛生間後,抱着睡着的孩子,用腳頂着門的時候,這種無聲的爆發太真實了,沒有人不會感受到一個瀕臨垮掉的人的絕望和不能絕望。而他在獲得最後的認可後,眼眶立馬紅了,但是一直忍着自己的情緒,走上大街,在奔湧的人群之中沉默地慶祝自己最後的勝利,這一幕一定感動了無數的觀衆,這就是在表演裡老師常常提到的展現30%,而讓觀衆感受到100%。

大膽的延遲滿足

我們會發現,真正感動我們的時刻往往是無聲的,其實觀衆們不會不知道,或者說不會不期待結局會是一個溫暖的歸宿,但是無不為之前人物的遭遇而揪心,因為人物在遭遇之後給出了真實的反應,矛盾沖突是劇作家需要關注的要點,而他們對面的觀衆關注更多的是人物在面對劇情設定的矛盾後給出什麼樣的反應,這樣的反應足不足夠真實,可以産生“移情”,撩動觀衆的心弦。劇本結構上很高級地運用了劇作中的“靶心人公式”,同時需要演員恰切的配合,無疑史密斯做的很好。所以在一波一波之後,我們迎來了那個最後的滿足,而且觀衆會真實的覺得值得,而不是對于劇作公式的套用。

同時在音樂的處理和鏡頭語言的表述上,可以看出制作團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包括中國元素二胡的運用,黑人音樂、福音音樂的運用,我覺得都與制作團隊對于元素的良好組合分不開關系。

對我來說,我看到的是對于希望最誠摯的追求,這樣的過程中,沒有人會舒服,很多人會放棄,你是哪一個?我想電影裡的威爾史密斯已經告訴了你想尋找的那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