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綠皮書》的小想法。
其中難免有些壓抑的時候,好在最後是愉快的。深夜十二點看完,久難平息,決定敲出想法。
還是孩子的時候,看到黑皮膚的小朋友會被人喊“非洲人”,我不明白皮膚黑有什麼問題,可我也沒有站出來,畢竟童年時期,能夠獲得同齡人的認可和接納是那麼急切渴望的一種需求。那時候我不是個足夠勇敢的小孩。那時候概念裡好像也并沒有“歧視”這樣的詞彙,隻隐約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确的。
媽媽交給我的教育是無論貴賤,應該一視同仁,我奉若至理。所以《綠皮書》給我的沖擊還是很大的,唐所經曆的東西違背了我所受的教育,膚色竟然是人與人之間區分貴賤的一個标尺,且光明正大而理直氣壯。多麼荒唐的文明。跟用性别來判讀作為獨立個體的文化一樣可笑,最讓人絕望的是這樣的狗屁文明在世界上并不是特例,而是一種普遍存在,就連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文明也難逃這樣另類的普遍規律。
歧視變成一種普遍規則,被歧視的人隻能怨恨命運。唐是自我群體裡的勇敢者,從小厭惡自己的膚色,厭惡自己的同胞,想要掙脫出來,變态的要求自己,單純的認為隻要自己足夠優秀就能掃除暴力,可就算進了白宮演出,暴力也依然如影随形,甚至變本加厲,扭曲的文化認知強大到不是任何個人能夠挑戰的,飛蛾撲火,徒勞無功,唐就是那一隻飛蛾,抱着幻滅的決心,向死而生。令人欽佩的事物總是面目全非。
悲劇在托尼的出現開始改變走向,這個可愛的男人,大概是澆滅歧視的一滴雨水,火勢仍舊旺,卻少了些許駭人的猩紅,是希望。 我在想,所謂文化、階級、地位真的不重要,底層的托尼貧窮,沒文化,沒教養,陋習斑斑,一切能用武力解決的問題絕不講道理,就是這樣一個人,堅定的保護着唐,哪怕要與社會區分上的自己的群體抗衡,他是個足夠勇敢的小孩。諷刺的是“無知”成就了托尼,教育有時害人,沒有禮教的毒害,托尼幹淨陽光,耀眼可愛。
再聯想到我們的“男尊女卑”的優秀傳統,也是禮教的功勞,我能夠想到的例子很多,《周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等等。封建禮教教會男性歧視女性,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女性也接受這個約定俗成的人設,連自己都跟男性一起歧視,又怎麼指望這個低俗的社會風氣會消失。好在,也有一部分女性站起來,像唐一樣,也有一部分男性站出來,像托尼一樣,還好。
歸根結底,一種固化的觀念想要改變,漫長而步履維艱,有了一個唐和托尼,就還會有更多的唐和托尼吧,最後,唐和托尼是整個社會的時候,革命事業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