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親可見,愛有心,最溫暖幹淨的都市文藝故事。

記得那天是幫着整理公司的倉庫,搬了不少的書回辦公室,填滿了整個書櫃。我抽出其中一本,打算抽空看看。

後來這本書在我的桌上躺了大半年才被翻開,而閱讀,隻用了不到一個半小時。

書名和封面,都讓我以為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其實不然。

有親情,有大愛,就是沒有愛情。

...

在日企擔任高管的陸雪妮一直與身為日本戰争遺孤的母親、還有不到5歲的兒子不不相依為命,母親的突然逝世使她痛不欲生。一下子變得孤獨的她,和沒有感情的丈夫也離了婚,不僅要獨自處理母親的後事,還要承受工作上的競争壓力和孩子的教育問題,備受痛苦煎熬卻再無可以傾訴和安慰她的人。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從東北農村來的老太太自稱是雪妮的生母,而雪妮一直被隐瞞的身世也在這一刻被揭開,因着血緣關系她不得不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母親。日久相處下來,原本孤寂的家因為這個新母親的加入而重新有了歡笑,也漸漸融化了雪妮孤獨倔強的心。誰想再起波瀾,她們的血緣竟然是假?重獲母愛的陸雪妮在面對這一事實該如何是好......

...

這周末,也一個人在家觀看了本書的同名電影《親愛》,影片的節奏比書更精簡明快,但故事情節幾度轉折、層層穿插,将有血緣的“親”與無血緣的“愛”串聯起來,為觀衆完整的呈現了這段充沛完整也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

實力女星餘男飾演的陸雪妮,外表冷峻,個性強勢,很符合她日企高管的形象,可同時她的内心是充滿溫情的。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雪妮在知曉這段日子朝夕相處的母親也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時,暗自傷神,一邊飲酒一邊淚流,她說:“一個最親最愛的人,成了陌生人。一個陌生人告訴我,她才是我最親最愛的人。”

當時我就在那想,這要是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怎麼辦?

不得不承認,這是很恐怖的,誰都不願真遇到這種事。

...

在彼此都熟悉接納後,再次發現這段親情隻是個誤會。

此時大家都心知肚明,卻誰也沒點破繼續關懷着對方。

老人決定離開時,送給雪妮自己親手做的鞋墊,以及關于生活的句句交代,像極了家裡的老母親,着實讓人動容。

後來雪妮将老人送上車離開,又折返将老人護送到家,目睹了老太太家徒四壁的孤苦生活,她忍痛離開坐上了回城的車,随後卻又在途中下車……

...

電影的最後,是5歲的不不看到一輛駛來停在家門口的出租車,開心的笑了。

看到這裡,我也笑了。

有人說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将對情感的定義和選擇權交給了觀衆。

我更願意相信的是最後雪妮又将老太太接了回來,不不才那麼開心,從此一家人開心地生活在一起。

...

這部影片的靈感源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盡管不願,現實中也還是會有類似的烏龍事件發生。

去年外媒的一篇報道,印度阿薩姆邦當地醫院幾年前發生一起抱錯小孩事件,直到3年後鑒定DNA才确定這個實事,但兩對父母都跟撫養的孩子産生了感情,不願意歸還。其中一位父親包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你認定孩子是你親生的時候,你不會願意聽到‘他不是你的孩子’這種話。”在被問到是否希望可以回到3年前沒有發現真相的時候時,他表示:“那樣或許是最好的。”

“認定”兩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了不是嗎,隻要自己認定這份親情,就夠了。

...

國内也有這樣的案例,1983年,在浙江遂昌縣,西街程家和南街李家的孩子也在出生時抱錯了,他們在兒子5歲時跟遂昌縣人民醫院對簿公堂,才明了是非。後來,程家媳婦提出“認親不換養”,“将錯就錯”,仍然和之前一樣撫養着對方的兒子。

從那時起,本就離得不遠的兩家經常走動,每逢節假日也在一起過,兩個孩子便分别有了兩個爸爸媽媽。包括兩孩子上學、高考、工作、結婚,所有大事都是兩家人一起參與決定和幫忙,而兩個兒子成家後對兩邊父母也是一樣的孝敬,一樣的感恩。

...

血緣固然重要,可親情也不是隻有血緣才能養成。

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血緣是個可笑的擺設,它能将不同的個體聯系起來,卻無法決定彼此間的感情。沒有感情的血緣,隻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尴尬。

得到親奶奶因意外去世的消息時,我沒有任何感覺,因為我們總共也沒見過幾面,她不喜歡我是個女孩,我自然也不會湊到她面前自找沒趣。而朋友家李奶奶生病住院時,我都會感到難過主動關心,跑去醫院看她,隻因我曾在李奶奶那裡感受到了溫暖。

...

就像另一部我很喜歡的女演員惠英紅主演的電影,《幸運是我》所講述的故事:

少年阿旭因母親去世隻身一人來香港尋找父親,此時父親已經有了新家庭不願意與阿旭往來。生活困窘的阿旭遭遇了一系列挫折,成為了獨身老婦芬姨的房客。後來,阿旭與芬姨相依為命,互相關心照顧,在孤獨的人間成為對方心中最溫暖的燈塔,成為彼此最親的人。

...

《幸運是我》,這個“我”不隻是阿旭,也是芬姨,更是現實中的你我他。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至親之人,她可以是跟我們血濃于水或沾親帶故,也能是從陌生人發展而來。我相信隻要我們真心相待,彼此關懷,沒有利益沖突,終會收獲滿滿真情,而這樣的也才能稱得上親與愛。

而那個時候,血緣不血緣,又有什麼關系呢?

親可見,愛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