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7月28日淩晨的唐山是一個至今讓人想起都還會感傷的時間點,房屋倒塌,災民無數。一切發生的都是那麼突然,但突然中又含有預兆。

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影片以一大堆蜻蜓急急忙忙的飛過作為開篇場景,此時的攝影機以“推”的方式拉開了電影的序幕,這時的攝影機從拍攝一大堆蜻蜓的遠景“推”及到此時正坐在貨車裡的主人公一家。導演一開篇就以“推”鏡頭拍攝的方式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場,具有強調意義。

...

刹那間,遠方的天空紅及一片,線路的摧毀,地面的晃動,人們不知所措的呼号聲。對,地震來了。在拍攝地震的這個場景時,導演采取了“拉”和“搖”的攝影機的運動方式,攝影機原先拍攝的卡車小場景拉大到拍攝整個地震的場景當中,所拍攝的周圍環境突然由小變大,交代了地震時周圍環境的巨大變化。

而同時“搖”鏡頭的運用,天旋地轉的特點在這部電影的拍攝當中就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了,地震時的慘烈狀況通過不同拍攝方式,通過不同鏡頭方式的運用可謂是真實的展現出來了。

...

在整部影片當中,讓人印象深刻莫過于兩個孩子被壓在水泥闆下,方登堅持不懈的用石頭敲擊着地面,我覺得這時場景應當是運用了特寫的鏡頭拍攝方式,一隻已經受了傷的小手緊握着堅硬的碎石,不停的敲擊着,沒有間斷的敲擊着,媽媽一句“救弟弟”讓這雙堅定的小手停止了敲擊,此時的鏡頭特寫又何嘗不是表現出了方登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媽媽的失望呢?

鏡頭下巨大的反差,人物的内心活動沒有通過言語表達,隻是鏡頭下那隻小手的動作便展現出來了。可見,拍攝鏡頭的選擇對于展現人物情緒變化的作用之大。

整部影片通過運用多種多樣的鏡頭拍攝方式,訴說了親情的偉大。不禁讓我們在擦淚水的同時親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不會因為地震的慘烈程度而改變的,是不會因為誤會而消減半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