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12歲小男孩在戰争環境下悲慘的故事,雖然戰争加劇了各個家庭的拮據,甚至讓一些人失去了家園,但是比戰争更為可怕的卻是父母親的愚昧無知自私自利,同樣的在《螢火蟲之墓》中,有着相同的戰争環境,同樣是兩個小孩的故事,更是道盡了戰争環境下人性的自私刻薄無情!

戰争是可怕的,為此,清太和節子失去了父母親,失去了自己的整個家,而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後來還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最終他們自己也雙雙離世。戰争的殘酷性不言而喻,它猶如一頭巨獸,吞噬掉所有它能夠吞噬的東西,或者家園盡毀,或者痛失親人,自古至今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戰争之中,人們都對之嗤之以鼻。

然而戰争的可怕性是直觀的,一旦發生有些東西是不可避免的,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所展現的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卻是更加令人害怕的。
失去家的清太和節子寄人籬下,雖然是自己的親戚,卻遭遇嫌棄,阿姨對他們刻薄無情,自己貪占清太家的小便宜,卻對兄妹二人無比吝啬,不僅給少得可憐的食物,還三番五次的羞辱、絮叨,讓兄妹二人大失所望,忍辱負重。

試想,若不是戰争,誰會平白無故的寄人籬下,若不是還年幼,誰會遭受如此白眼唾棄。
誠然,戰争讓每個家庭過得都無比拮據,但是這畢竟是有着血緣關系的親戚,這樣的關系足以去收留兄妹倆,足以有着應盡的職責去照顧,并且兄妹二人還是異常懂事地貢獻自家的一切,殊不知,這位阿姨卻如此對待,讓兄妹二人不得不踏上了死亡的第一步。
清太和節子雖還年幼,但是自尊還是有的,他們理解阿姨的難處,但是不理解阿姨為何如此自私刻薄。他們一怒之下,搬出阿姨家,雖然前途未蔔,但是不願忍受那般羞辱嘲笑。

簡陋的防空洞,經過兄妹二人的收拾,成為了他們的新家,可是他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家,而是食物。
為此,哥哥清太向同村的人借食物,換食物,可是次數多了,就遭遇了拒絕,清太不得不開始了偷,偷村民的瓜果蔬菜,為此清太遭遇暴打,脆弱的身體在暴打之下遍體鱗傷,若不是警察的阻止,清太早已撒手人寰。
清太的所作所為是無奈之舉,為了妹妹他不得不走上這樣的一條道路,可是面對年幼的孩子,每個人當然也沒有必要如此痛下狠手,每個人都是不易的,但是如此艱苦的環境之下,自己的利益占據上風,丢掉了人性的善良,人們的自私進一步将這對兄妹逼上了絕路。

食物在一天天減少,身體在一天天消瘦,最終,妹妹終于忍受不住,先行告别了這個世界,緊接着哥哥也跟随而去。
殺死兄妹二人的到底是戰争還是這世态炎涼的世界?
當然戰争也是脫不了幹系的,但是無疑這炎涼的世界更是成為了直接殺手,包括兄妹二人的親戚、以及那些村民。
不管是戰争環境,還是和平環境,底層民衆從來都是在刻薄無情的社會中掙紮下苟活着。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極盡繁華之下,那些邊緣底層民衆依然過得艱難不堪,社會毫不留情的将他們抛棄,在外人看來,他們不是正常的人群,他們不應當享受與他們一樣的待遇,可是誰天生就是如此呢。

《螢火蟲之墓》雖然講述的是清太和節子兄妹二人的悲慘遭遇,但更是控訴的是戰争,控訴着這個無情刻薄的社會,自私自利的人性,而對于人性的自私來說,不是戰争之下所催生的,而是所有時代都共有的。
不管是戰争,還是艱難的生存環境,這些固然可怕,但是都是可以應對解決的,唯獨對于人性的那些醜陋卻是令人難以應對的,當每個人都變得自私自利刻薄無情,喪失的不僅僅是人類的本性,更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沒有了溫度,成為了一座人間煉獄。

不管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應該抛棄我們所固有的那些善良美好的本性,而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維持長久的根源所在,曆經幾萬年的進化,人類變得愈來愈高級,并不是因為我們把這個世界改造得多麼美好,而是我們能夠去堅守人性的閃光點,互幫互助,互相溫暖,共同創造,而不是互相抛棄。

有了愛,萬般艱難都會在愛的溫暖下而消融,這個世界将會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樂,孩子們也将會天真無邪般度過美好的童年,每個人都會承擔其應盡的職責,不是勾心鬥角,不是爾虞我詐,不是刻薄無情,而是心懷大愛,共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