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麼時候看李安導演的《色,戒》都能從中找到一些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是一部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電影。

雖然是同一個故事呈現出來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彼時讀小說,我是張愛玲的讀者。此時看電影,我是李安的影迷。

...

在張愛玲文字構築的故事中,我讀到的是清冷和寂寞。在小說中所有的選擇和被選擇都是無奈之舉,不對等的愛情本身就是悲劇的象征。可是在那樣的時代洪流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決定呢?

看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我從中看見的是絕望。大時代的絕望,小人物的絕望,還有愛情的絕望。

沒有經曆過那個戰亂的時代,或許很難理解深處那個時代的人到底有着怎麼樣的使命和隐忍。

所以我更願意站在愛情的角度來解讀易先生和王佳芝。

兩個人的愛情始于一場陰謀,這意味着他們的愛情自然也将無疾而終。

...

忘了是從哪裡看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下大雨,一對男女來到了破廟躲雨。

本希望雨停了之後再走,結果這場大雨沒完沒了的下。

餓了,到處找食物。困了,因為寒冷相擁而睡。

幾天之後雨停了,兩個人就此告别。

雖然都知道,以後可能不會再相見。但相擁時的溫暖,卻成了永久的記憶。

後來女人接到了一個任務,需要刺殺一個男人。

當他開始接近這個男人的時候發現這個男人就是破廟裡的那個。

她心軟了。

比起所謂崇高狂熱的革命信仰,雨天的溫存更真實。

每和這個男人見一面,她對他的愛就多了一分。

後來愛情就變成了熊熊燃燒的愛欲。

女人知道她的時間不多了,男人也知道他的死期将至。

于是他對女人說,殺了我吧,我本來就是将死之人了。與其死在這亂世之中,不如死在愛人的懷抱。

男人從女人的懷裡掏出刀子,握着女人的雙手,讓這把刀插入了自己的心髒。

女人完成了任務,可她到死都不知道,他為什麼而死,那個崇高狂熱,讓人能夠為之獻身的革命信仰到底是什麼?

...

在一些特殊的時代中,虛無的信仰是人得以為人最根本的原因。

足夠的犧牲和足夠的陰謀,可以讓信仰從虛無走向狂歡。

遺憾的是,在《色,戒》中,犧牲并沒有換來狂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絕望。

故事的結尾隐而不發。

這樣的電影需要用這樣的秘密來結尾,這個世界是需要秘密的。而這些秘密隐藏着生存的奧秘。

命之所系、千鈞一發,成王敗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易先生是麥太太的啟蒙老師。

在這裡,所謂的啟蒙是越軌、造反、颠覆當時的秩序和倫常。

就像薩德之于美黛蓮。

誠然,身體比信仰要誠實的多。

...

每一次的接納都意味着靈魂再一次的深入契合,沒有硝煙、沒有陰謀、沒有死亡。隻有兩個人,愛着又恨着的兩個人。

相信很多人看《色,戒》都帶着某種隐秘的目的。

其實,《色,戒》這部電影是很難激起人的欲望的,它是一部關于絕望的電影,愛而不得是生活的常态,甚至是一種詛咒,從電影到生活。

這樣的故事,每個時代都有,曆史,本來就有一些永恒的話題重複不老,就像語言一般,從古說到今。

以陰謀、暗殺為主的電影并不少,成為精彩佳作的也有。

《色,戒》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用堅硬的外殼包裹了一個柔軟的故事。

...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應該保留一些沉靜,這不是一部可以用來下飯的電影,不應該像其他電影那樣來咀嚼。

要帶着審美的眼光來欣賞,要分辨的出電影中的可感覺的部分和不可感覺得部分,保持着敬畏之态,聆聽、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