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已經收獲了一大批粉絲,過了很久,它的口碑不減反增,優秀的電影就好像是純釀的酒一般,越陳越香。姑且讓我将這部電影稱為偉大的作品,斯蒂芬▪金先生一度認為這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它的翻拍不得不說是很成功的。
電影優于電視劇深遠的影響力在于,它很少将它所要表達的東西嚼碎了遞給你,電影和所謂“肥皂劇”的主要區别在于留白,那短短的一兩個小時之内,講一個故事,那故事的未言之處,空白之地,留給了觀衆無盡想象的空間,無盡的不同的故事即所謂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與之相對的,“肥皂劇”用那又臭又長的無盡細節來堆積一個又一個故事,在觀衆心裡,是很難留下痕迹的,因為沒有“參與感”。
還清楚的記得那種感覺,當坐在電影院昏暗幽閉的空間裡,電影屏幕上那一幀幀的畫面,每個人都在心裡閃過無數個畫面,無數個與衆不同的畫面。
回到肖申克的救贖上,不論在安迪看來多麼不可思議的陷害,多麼站不住腳的難以置信的騙局,他還是被這種看似一戳就破的謊言栽贓陷害到了監獄裡。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樣的不由分說,甚至比電影橋段還要波折,還要充滿戲劇性。但是,電影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比起知道答案,比起不斷地追問着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更重要的是改變現狀。經典名著《基督山伯爵》上也曾設置這樣的橋段,主人公,蒙冤入獄,在黑暗潮濕的地牢裡,一直在追問到底是将他陷害至此,憑着這種強烈的仇恨,主人公越獄之後,一心想着複仇,這種類似複仇的橋段,讀來的确有大快人心之感,但社會在變化,時代也在飛快的發展着,這種單一的,外來的信念,似乎漸漸不再是我們追求前進的動力了,所以,斯蒂芬▪金先生,推翻複仇的設定,在尋找,有什麼樣的東西是更純粹的,更值得人們終生去追求的“源動力”?他通過文字,告訴我們是——信念。
男主人公始終堅信着希望,他說:‘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這一點通《基督山伯爵》的設定有如一般。
憑着希望,安迪硬是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隧道。這二十年不是毫無意義的,也許,他通過他的小聰明(沒錯,相比起安迪天才般超人的堅持,那些不過是小聰明而已。)可以獲得獄長的信任,獲得獄友的尊敬,可以在監獄裡過得滋滋潤潤的,然而,那些就是他想要的嗎?不是的,從踏入監獄的那一個,安迪就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失去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就是自由。庸常生活裡,我們一踏入社會,一踏入一個嶄新的領域,一定會雄心勃勃的說:“我會好好幹的,我要達到什麼什麼樣的程度”,但是,當我們在生活的波濤中學會了不再硬着腦門往前沖,而是順勢而為,而是随波逐流的時候,我們會忽然發現,咦?原來這樣的生活還不錯,還挺舒服的,那就這樣吧,還不錯,差不多就行了。說到這裡,突然想起《士兵突擊》許三多一本正經的說:“我們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會出問題的。”
大多時候,不是我們選擇了束縛(也可以說“舒服”)而是束縛選擇了我們。一個任務,當它難以完成的時候,我們有多少次在心裡說就這樣吧,差不多就行了,又有幾次在心裡說,不行,還可以更好?所以,在太舒服的時候,不妨警惕一些,試着想想自己一開始到底要的是什麼?在那些屬于遠方的信念們消失之前,再問問自己。
“真正自由的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
在庸常的生活裡,尋找着救贖,生活也許是一個牢籠,但也許它也會變成更為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