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你連着看完這兩部電影,你會不會覺得人格分裂?主旋律完全不同的兩部電影,如果從情感色彩講,一個是暖調一個是冷調;如果從人性角度講一個是善一個是惡;網上對兩部電影分别有各種影評,電影對觀者都有很大的觸動,但今天我想将兩部電影放在一起聊點我的感悟,劇情反差很大,一正一邪,有人一定會說,劇情反差因為性格不同,經過這樣的巡演旅程一定會有所改變,這很正常。但我想問個問題:那阿卡什的經曆呢,可以說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的經曆比起雪利博士和托尼的相比,不更應該脫胎換骨嗎?但結局并不是。那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什麼呢?
我想是主動與被動所造成結果
你可能會說,兩部電影人物都很被動啊,都被生活所迫,被人性所裹挾,其實不然……《綠皮書》中雪利博士為了消除種族歧視,無論穿着,言行亦或是自己的信仰都在突破當時社會局限和認知邊界,而托尼,外在看似苟且,迎合,可他的内在核心依然是主動,回家時對孩子的親吻,對妻子的擁抱,對一份并不是很喜歡但能給家人更安全穩定保障的内心的堅守是主動的……給妻子的信從流水帳到情感的表達如果不是一個主動積極的人,是不會有質的改變的;《調音師》阿卡什看似主動選擇假扮一個盲人,但内在都隻是逃不過人性的黑暗,被動的選擇了臣服于陰暗面,做一個道德盲,就像在警局内心想呐喊事情的真相,但也隻能選擇想一想而已,幾次想面對真實感受的時候,都選擇了妥協……
一個是一段旅程兩個人發生了質的改變,從矛盾對立到和諧共處:另一個是:一開始是假裝盲人到結尾還是假裝盲人。想想看,如果此時重新編排一個結果:巡演結束之後雪利依然像個酋長一樣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如果托尼依然會扔掉黑人用過的杯子;如果阿卡什結尾被易拉罐絆倒了……那《綠皮書》你感覺還善嘛?《調音師》還惡嘛?雖然我們内心仍然希望不管用什麼方法合理化阿卡什的複明,但起碼不會在一陣唏噓之後發現人性的醜惡。
由此總結,如果看完兩部電影,能給我們自己借鑒些什麼,我想是:如果你能發現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發生了質的改變,不隻是錢賺多了,物質條件提升了,更多的是内心從容了,看不慣的東西少了,和家人有情感的流動了,幸福指數提高了……這說明你是在主動的生活,有意識的擺脫了人性的弱點,在挫折面前積極的思考;反之,你覺得生活還是老樣子,日複一日,沒完沒了的工作,讨厭的同事,不理解自己的家人,壓抑焦慮迷茫的生活……這說明,你是被動的,遇到問題選擇的是逃避,妥協,不斷循環着難過的循環……當然,你有權利選擇任何生活方式,我不臧否,看看兩部電影的主角經曆的過程,大抵就能知道你選擇主動還是被動生活所要面臨的狀态。先說阿卡什,為了博得同情帶來的一點好處,要演戲,演自己是個盲人,就算是面對自己心愛的女孩,也要費盡心思去演,随時有可能被拆穿;被要挾(樓下小孩偷拍視頻勒索);被人擺布,說摘掉腎就摘掉,毫無還手之力,決定權都在别人手上。選擇了被動就會進入被動的狀态,任人魚肉。
雪利博士和托尼,雖然看盡了人性的複雜與陰暗(開篇托尼的工作環境已經交待,雪利博士面臨的種族歧視内心的掙紮),他們沒有選擇被動的接受現狀,沒有放棄主動的權利,最終托尼成長了,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雪利博士也在種族問題上做了表率并成為一代音樂大師,坦蕩蕩的活着。 但生活還是由你決定,借用《調音師》話: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