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電影《綠皮書》,在一個冷門地點的導演廳,坐着一個可以仰卧調節的舒适座椅,享受了兩個小時輕松又有思考的時間,看兩個有故事的演員間的火花,也思考着愛與偏見,尊嚴和隐忍,拘謹與放松。
唐.雪利博士是個音樂家,心理學家,非裔美國人,住在卡耐基音樂廳裡,外表嚴肅拘謹、高道德标準,内心敏感憤怒。疑似INFJ型

托尼是個意大利裔美國人,服務于夜總會,外表粗犷,不修邊幅,生存技能強悍,可以為了交房租去跟人打賭比賽吃漢堡,典當手表渡過難關。内心忠誠熱情愛家,做事務實有辦法,似乎歧視黑人。疑似ESTP型

1962年,博士雇傭托尼作為司機和助理護送他參加從北至南縱貫美國中東部的三重奏巡演。在種族隔離還甚為嚴重的時代,他在南方需要出入願意和允許接待有色人種的酒店和餐廳,對此有一本《綠皮書》作為指南。這一行,處處是危險的歧視,所以他需要托尼的保護和幫助。

我從沒有意識到種族隔離曾經那麼嚴重,一個音樂家和博士到了南方某些州是不允許在自己作為貴賓參演音樂會承辦酒店就餐的。更衣要在雜物間,如廁要到戶外簡易衛生間。我也确實不理解他這樣對自我要求自己和環境很高的人為什麼願意去南方忍受這一切歧視。
随着南下深入,情況越來越危險,因為在酒吧喝酒挨揍,因為托尼打歧視黑人的警察進過班房。“傻白甜”的博士内心越來越憤怒,演奏也越來越激情,但面對觀衆的還是露28顆牙的假笑。直到有一次,兩人在雨中對話,博士喊:
“是,你比我更像我同胞,我在同胞中不夠黑,我也不夠白,我也不夠男人,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原來,博士的巡演根本不是為了商業利益,他在孤獨地尋找,找尋自己,面對真相,他的堅持隻是因為想要以自己燃起平等之光。雖然都是對“種族歧視”開火的電影,這一部的風格跟N年前的奧斯卡獲獎影片《Crash》有姐妹片的意思,但人物更少刻畫更深,輕松中耐人尋味。兩個人的對話似指種族歧視,但時時拷問我内心,标簽化的偏見其實是無處不在的,而隻有人心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最容易連通。
慢慢發現,兩個角色的沖突就好像一個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碰撞,但最後兩個人成為朋友,預示着偏見消失理解加深,就好像一個人變得協調,人格得到了完善。有幾個有感觸的橋段:
博士從來不吃炸雞,但在肯塔基州,托尼去買,非要遞給他吃。博士開始覺得肯塔基州就吃KFC并無邏輯,車上吃炸雞會弄髒車子和毯子……在托尼威脅要扔過去後終于開始嘗試。骨頭無處放,托尼自然地扔出窗外,博士也難得大笑照做。但當飲料瓶被扔出去時,博士堅持倒車二十米撿起來。看到此處不禁笑起來,自己内裡也是這樣的邏輯。(本我的快樂很快樂,但超我還是會樹立道德底線,不容突破。)


托尼給妻子寫信塗塗畫畫寫成流水賬,被博士說“好像勒索信”。他一次次示範代寫,借以大自然的美麗,直接表達思念和愛,讓托尼的信成了妻子的心頭好,加深了情感。(創造性地表達愛和思念是人類的本能和天性,大大方方美好地表達吧,不用隐藏在流水賬裡,所有藝術都是愛和情緒的升華表達,在集體潛意識中,極容易相互觸動,并不分三六九等)
博士酒吧挨打,托尼用持槍威脅歹徒放手;托尼襲警被關,博士動用上層關系讓兩人脫困。随着一次次沖突,兩人相互走近,影響了對方的世界。(本我代表的生命力,自我的現實能力,超我的價值實現,融合越好,人越是健康有力)
博士熱愛古典音樂,不滿意經紀公司安排他進行這種三重奏發展路線。但托尼明白,古典音樂誰都可以演奏,但博士現在的音樂充滿激情,直指内心。(潛意識最知道生命力的來源,不斷提醒意識覺知,腦需要跟心站在一起。)


聖誕演出前,因為不被允許在表演的飯店就餐,博士最終放棄了表演。兩人在“橘鳥酒吧”參加了一場底層非裔的聖誕演奏,放飛了自我。托尼說很高興看他放棄商演,并錯誤地引用名言,說出真理:
“不要問你為别人做了什麼,要問你為自己做了什麼?”
(那些為自己尊嚴都不能表達的人,那些委屈自己的人都有深刻強烈的憤怒。越取悅越憤怒,看到自己内心,讓自己快樂是真善)
兩人冒雪返回紐約,随着北上,歧視的堅冰逐漸溶解,兩人的汽車在聖誕風雪中被攔下,本以為歧視的警察又來找麻煩。但警官隻是提醒車胎已壞,并祝兩人聖誕快樂。長途累壞的托尼被博士心甘情願開車送到家門口。回到豪宅的博士不再撲克臉坐在寶座上,他帶着酒來到托尼家,得到了熱情的招待和歡迎。(一個人内部人格結構的融合和完善)
從群體角度,消除刻闆印象,要無畏地堅持,并對自己保持開放地觀察,一次,兩次……直到改變發生。成功是個靜态目标,但很多時候這是為了更大影響力,個人和群體的生長由此帶動。敬所有為除偏見的不自量力的堅持,無論是内部的還是外部的。

維果. 莫特森貢獻了比《指環王》裡高好幾級别的演技,雖然并不是那麼意大利。阿裡隻在《阿麗塔》中見過,演高功能神經質人士有天然優勢,那種壓抑下的冷漠與憤怒恰到好處。片中所有配角表演也都很出色。另外,“外帶全家桶”竟然1962年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