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謂是一波三折,終于順利地看到了被各種安利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說真的,關于種族歧視題材的書籍看過一本,但是像包含歧視,偏見,文化,素質以及人們的觀念這麼多東西的,我第一次在這部電影裡看到,或許還有很多很好的關于這些東西的作品我還沒有看到。
《綠皮書》裡的角色性格設定特别有意思。唐*雪利是一個著名的黑人鋼琴家,但處于那個時代背景環境下,所養成的性格是十分複雜而飽滿的,有文化高素質優雅以及極強的自尊心,紳士形象一覽無餘。托尼*利普,沒有文化心眼多愛用拳頭解決事情,擅長人際關系。往小一點方向說,雖然電影講的是他們南方巡演所遇到的關于種族歧視的故事,更多的是在這場旅途中,他們摒棄了自己之前的成見重新認識自我,為着更美好的東西努力,又或許是他們兩個人這點小小的改變,使得種族歧視這個大命題的方向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吧。
很想說電影裡的細節,但又怕劇透,但還是要強烈安利下這部電影,畢竟能得奧斯卡獎的電影,水平是擺在那裡的。關于種族歧視,說真的,自己沒經曆過,很難去感同身受地體會被歧視者的心情,但是通過書籍和電影讓我知道了有這麼一個東西存在,原來有那麼多人從一出生就被歧視的,享受不了生而平等的權利。種族歧視帶給我們什麼?是更多的偏見,沖突和矛盾。為什麼會有這種歧視?同而為人,憑什麼一方要更高貴,而另一方就卑賤?為什麼人們會去歧視?像電影裡的托尼,一開始很歧視黑人,但他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歧視,隻是周圍的人這樣做,他也就跟着做而已。那被歧視的人要怎麼生活?雪利雖然有着很高的社會地位,但因為黑人的身份卻處處受限,平時活動就是在白人的宴會上演出,而私下生活卻被白人歧視,一邊因為音樂被人尊敬,而另一邊因為膚色被人歧視,這樣的生活不是讓人備受煎熬?影片一開始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明明知道自己去南方進行巡演會遇到各種受歧視的事情,雪利還是要去南方?是單純地想去南方了解這種種族歧視有多嚴重?是要去證明什麼改變白人的觀念?如果是前者,他在酒吧被人打之後就應該回去了,如果是後者,那麼他在這次旅途中所表現得文質彬彬和優雅完全覆蓋了他的雄心壯志。改變别人的觀念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對影片情節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情節,大概也可作為本片的一個高潮吧,就是雪利和托尼在雨中的吵架。雪利像是爆發了自己多年的隐忍,也讓我們看到了被歧視者内心的痛苦。是的,獲取别人的認同是我們每一個人内心的渴望,不管是自己的身份還是成就,都希望獲得别人的認可和支持,但就是歧視和偏見,讓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判斷。雪利那段台詞可以說是控訴每一個歧視他的人,他無罪的,為什麼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我的理解看來,感覺電影還是把歧視這種東西淡化很多,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歧視所的影響遠遠比電影中侮辱人的話還要更嚴重。但是電影不就是這樣,要帶給人們希望嗎?
電影裡托尼改變自己的觀念是因為雪利的音樂,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想說,音樂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美好的東西之一。因為無論在何時何地,何年何月,音樂是不會消失的,音樂的世界是共同的。如果每一種歧視都能在音樂的世界裡慢慢消失該有多好。
你沒看見的不代表不存在,可能很多人沒遇到過種族歧視,但是地域歧視,性取向歧視,學曆歧視,殘疾歧視等等,這些東西我們不可能選擇視而不見。歧視源于偏見,偏見源于不了解,在遇到我不了解的東西時我都拼命地告訴自己先别給這樣東西下定論,别把對陌生東西好或不好的觀念先入為主,先嘗試去了解,即使它違背了你已有的觀念,但還是試着去了解,了解是理解的開始,是對待已有世界一種全新觀念的開始。希望多一點托尼這樣想法的人在,世界本就是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