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年輕的英國演員,一定會有人想到阿薩·巴特菲爾德,俊朗帥氣、演技精湛,而談起阿薩,就一定會想到一部電影,叫作《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這是阿薩的演技引起演藝界注意的起點,是阿薩在迄今為止所有的電影作品中,評分最高的一部,高達9.1。在豆瓣Top250的榜單上排名第73位,是戰争曆史電影的經典之作。
這部電影根據愛爾蘭新銳作家約翰·伯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馬克·赫曼執導,阿薩·巴特菲爾德、維拉·法梅加和魯伯特·弗蘭德等演員共同主演。榮獲第23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的提名。這部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時代背景,以兩個男孩的視角,來諷刺戰争。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柏林,影片的開始,八歲的男孩布魯諾在小夥伴們恣意快活地在街道上奔跑打鬧,回到家中,發現家中氣氛十分異樣,母親正在策劃一場聚會,作為一場告别,原因是,布魯諾的父親官職提升,需要搬離柏林,開始新一段地生活。布魯諾盡管十分不情願,但不得不跟随父母,他向朋友門依依不舍地揮手告别。
他們來到了一個較為偏僻的郊區,一棟别墅矗立在荒地上,周圍并無其他的鄰居,布魯諾十分悶悶不樂。不久之後,布魯諾偶然發現了一個遠處的農場,他覺得,那裡似乎應該有人願意和他玩。他還發現,在農場裡的人和家中的一位老仆人穿着有些相似——他們都穿着條紋睡衣,這令布魯諾感到疑惑。

父親和母親的态度一緻,禁止他去農場。失去朋友的日子過于無聊,他最後還是偷偷跑了出去,他結識了一個和他同齡的男孩,叫作施穆爾。施穆爾穿着肮髒的條紋睡衣,臉上盡是灰塵。
一日,布魯諾帶着施穆爾偷偷來到自己家來填飽施穆爾饑餓的肚子,這大概是施穆爾第一次偷偷走出集中營,來到外面的世界,施穆爾狼吞狼吞虎咽,卻遭到了布魯諾貼身上尉的厲聲震吓,收到驚吓的布魯諾背叛了他和施穆爾的友誼。
多日之後,善良單純的施穆爾透過鐵絲網與布魯諾握了握手,二人重歸于好。這一幕,殘忍但又不失溫情。

在反戰類型的電影中,多多少少都會帶有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可是這一類情節在《穿條紋襯衫的男孩中》中并沒有出現,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并沒有十分直接地展現,導演通過集中營的那一道鐵網來暗喻民族的隔閡與對立,那一道鐵網分隔開的是兩個注定無法在一起愉快玩耍的孩童。戰争向來都是由大人挑起,卻總是殃及兒童。
當兩個男孩對面而坐,布魯諾仔細聽着鐵絲網另一邊的施穆爾談論着自己在集中營中的所見所聞,布魯諾說出疑惑之處,施穆爾卻同樣無法回答。他們無法體會彼此的生活,一個在物質充裕的家庭中備受寵愛,一個卻在與父親走散的集中營中幹盡苦力。

電影前半部分充滿了微妙的懸疑氣氛,在布魯諾的眼中,這一切都是如此奇怪,父母對他出去玩的強烈幹預,母親對老仆人的奇怪态度,以及鐵絲網裡面的世界,都在一點一點地吸引着他強烈的好奇心。
而他對施穆爾的承諾,是他悲劇命運的導火線,他答應幫施穆爾尋找父親,他換上了施穆爾帶來的睡衣,走進了這個渾濁肮髒的集中營,他在人群的摩擦中向前走,飄忽不定的眼神透出了他的恐懼,他想要回去,可是并沒有找到施穆爾的父親,最後他們都走入了那個黑暗的房間。
此時,世間一切仿佛都寂靜無聲,布魯諾母親的嚎啕大哭震破蒼穹。

主持人董卿曾說:“一起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赢家。”
日本導演黑澤明曾言:“電影是一個容器,它可以容納人生的各種情感體驗,将那些本來遊離于電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感動和歡笑、痛楚與悲喜清晰的展現,讓所有人一同分享。”

誠如是,在這部電影中,若隐若無的悲劇色彩貫穿電影始終。與戰争有關的電影幾乎都是以悲劇告終。生靈塗炭、腐枝成堆、怨聲四起、田野荒涼。向來就是戰争的基本面貌。在反戰題材電影比比皆是的當下,面對不斷發生摩擦的國際問題,我們是否又有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