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這一經典的電影題材,吸引着無數的影人與影迷數十年如一日投身其中,孜孜以求。它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呢?
有人這麼評價《三體Ⅱ:黑暗森林》,“極端的空靈和厚重的現實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内涵和美感”。在我看來,這也是優秀的科幻電影的重要特質。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關于科幻的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卡導與一衆大咖暢談他們心中的科幻故事。除了卡導本人外,其他導演界的天皇巨星齊聚一堂。
《第三類接觸》、《ET》的導演斯皮爾伯格

《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

《異形》、《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星際穿越》的導演諾蘭

大牌明星也暢所欲言



卡梅隆本人自不待言,《阿凡達》至今仍是影史票房冠軍。

這一套全明星陣容一排出,本片有多精彩,不難想象!《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共6集。分别讨論了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黑暗未來、智能機器人、時間旅行這6個主題。本文篇幅有限,今天先給大家講講第一集《外星生命》。
我們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有900億光年。至少有1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擁有大概1000億到10000億顆恒星。在銀河系中,大約有200億顆跟太陽相似的恒星。這些恒星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有處在宜居帶的類地行星。假設這些行星中隻有0.1%有生命,那麼整個銀河系中有100萬的行星上會有生命存在。推而廣之,整個宇宙中,又會有多少生命存在呢?地球生命是宇宙中孤兒的可能性簡直比中彩票還難上億倍。
難怪連斯皮爾伯格在談到外星人是否存在時,也難以自持。

外星人入侵地球更是成為了科幻界經久不息的話題。某種程度上,外星人入侵象征着人類對未知的毀滅力量的恐懼。


這種對于未知力量的恐懼投影在外星人身上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喬治·威爾斯在19世紀目睹了英國殖民者對其他落後文明的入侵後,受此啟發,寫下了《世界大戰》這本書。

時間來到20世紀30年代,彼時納粹主義的幽靈席卷全球,《世界大戰》被改編為本土故事在美國的電台播出,故事中的外星人也明顯印上了邪惡納粹的烙印。

50年代拍攝的電影《世界大戰》中,外星人又成為了核毀滅的象征。

“911”事件發生後,同名電影中描繪的外星人入侵場景不可避免帶入了新的意象。

時至今日,外星人不一定需要充當“反派”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在越來越多的小說或者電影中,外星人這個主題甚至成為了我們對自身文化社會進行反思與批判的一面鏡子。
在卡導自己的作品《阿凡達》中,他站在外星人的角度刻畫了土著文明在面臨工業文明的入侵與屠戮時的悲哀與無力。


電影《第九區》通過電影名稱、電影内容直接地抨擊了南非曆史上臭名昭著的種族隔離制度。


或許出于對未知的恐懼,在想象外星人的外形時,大部分人總是偏向描繪其為為邪惡、可怕的生物。

雷德利斯科特在拍攝《異形》時,更是以恐懼為核心從而創造出影視曆史上最吓人的外星怪物。


然而也有像斯皮爾伯格這樣的人,選擇從更溫和的角度講述他心中的外星訪客。“如果我有機會拍攝一部科幻電影,我希望那些家夥是為了和平而來。”幼年的斯導在父親的陪同下觀賞了獅子座流星雨的盛況後如是說道。

無論是《第三類接觸》還是《ET》,斯導在講述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時,更多地傾注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不同于《三體》中的黑暗森林宇宙觀,斯導心中的高等外星種族更多地是文明的化身,善良的天使,能幫助我們從善中孕育更偉大的善。好的科幻作品能助世界向善,變得更加美好。相信這也是斯導進行創作的初心。


對《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的講解暫時寫到這裡,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