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川月

自從《老師•好》這部電影,于2019年3月22日全國公映以來,各種評價不絕于耳。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我還是抱着強烈的好奇心,決定去影院看看這部反映高中校園生活的電影到底如何。今晚無他事,于是獨自一人去看了這部電影。(獨自一人看電影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影片的欣賞中。)

電影故事的架構,并沒有脫離大部分中國中學校園影視劇的俗套:故事發生在1985年至1988年間的南宿一中――一個縣級中學,剛入校的高一(三)班學生,由于班主任苗宛秋(于謙飾演)的刻闆、嚴厲以及隻欣賞和信任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生們開始了和這位老師各種對抗。當然,随着故事的推進,這位如嚴父一樣的苗老師通過一件件的事情,讓學生感受到了他的良苦用心,最終感動了學生。理解老師之後的學生們開始竭盡全力為班級和老師做事。即便是班裡最刺兒頭的學生,最後也融入了這個集體中。師生之間起初因互不理解而對抗,在相處中因逐漸理解而開始替對方考慮。這是一個非常老套的中學校園故事模版。

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高中語文老師,看完這部電影,我最強烈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真”與“假”。
先來說說這個“真”字。
故事不能說新穎,但還是有幾處打動我的地方。臨近高考,學校有一次文藝彙演大賽,為了讓學生全力以赴迎接高考,苗老師就禁止學生參加這次彙演。而為了一雪班級去年拿二等獎的恥辱(因為苗老師隻認第一,第二對于他來說就是恥辱),關婷婷就帶領班裡同學課餘時間偷偷排練集體健美操。苗老師發現後,立刻中止了他們的排練,隻有倔強的關婷婷一個人沒有放棄。在彙演開始後,班裡在上自習課,和現在的高中一樣,依然是班主任看班。但全班同學以各自理由溜出了教室,到彙演大廳參與和支持關婷婷的健美操表演。教室裡隻剩下了苗老師。

坐在空蕩蕩的教室裡,苗老師的思緒回到了他當年高考前的一節自習課上,他坐在同學們中間吹口琴,這時班主任老師(張國立飾演)進來了,他面帶微笑,沒有言語,隻是用眼神兒和手勢示意他繼續,然後老師就離開了教室。當年班主任對自己的理解,讓苗老師也理解了今天學生的舉動。當彙演結束,學生們捧着一等獎獎杯回到教室時,苗老師動情地說,“孩子們,明天去我家吃飯!”

也是在這次吃飯中,學生們知道了苗老師當年曾因全省高考總分第一被北京大學錄取,又因出身成分高而又被取消了入學資格。說起這段經曆,當年的内心的痛苦還萦在心頭。他又想起了痛苦萬分的自己獨自一人坐在學校教學樓的的台階上憂傷地吹着他的口琴,苗老師的班主任輕輕地安慰他說:“去當個老師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于是,苗老師就上了一所師範大學,成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

這兩個充滿真情的場景深深打動了身為老師我。其實,現實中的老師也是如此,他們并不是嚴肅刻闆、不通情理,許多時候他們古闆行為的出發點恰恰是為了學生的未來考慮。苗老師的班主任當年的這番話也在提醒我們做老師的: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來說,教師們對下一代起着精神引領的作用,責任重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電影中的“真”還體現在學生間的情感表達上。電影有不少表現高中生愛的情愫的萌動内容。我想這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不能回避,即便是最壓抑的年代,到了十五六歲的年齡,随着學生身體的不斷發育,他們對異性的愛慕之情是一種不可抑制的正常的表達。即便壓制,它也客觀地存在着。

《老師·好》這部電影對學生情感處理得比較真實。以我個人高中時代的情感體驗來分析,高中生所愛慕的對象大多是或學習好的,或長得好的(男生應該是帥氣或有男子漢氣概的,女生應該是美麗溫柔的),因為大家心中都有一個潛在的價值判斷:“欣賞美和好”。
本影片中“安靜”和“洛小乙”就很複合我心目中的“美”和“好”的标準。安靜,品學兼優,長相又文靜溫柔美麗可人,洛小乙,由于從小失去父母,跟着爺爺長大,用現在的話是學渣一枚,但長相帥氣,做事有原則,渾身散發着一種意氣又帶着一股痞子之氣。我覺得這兩個人之間互相産生愛慕之情是很真實的,至少,是複合我的審美體驗的。劇中的關婷婷,一個熱心而同樣情窦初開的富家女孩兒,由于也暗戀着洛小乙,想盡辦法和洛小乙接近。所以接下來安靜和洛小乙之間的交往的小美好,以及關婷婷因嫉妒而誣陷安靜和洛小乙的情節,都顯得那麼的真實。

盡管這部電影反映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時的高中生活,但作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愫之一的愛情,則是文學作品,特别是表現青春生活的文學作品的一個不可回避的永恒話題。這部電影,也因這一點打動了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