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如懿傳》有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着周公子(周迅),我看了《如懿傳》。
《如懿傳》第一集,周迅被吐槽扮嫩太過,加之造型、服裝、道具一點都不精緻,觀衆沒法買賬。
後來我們知道,第一集是全劇拍完後才補拍的,拍攝前周迅沒休息好(9個月拍攝期隻休息了三天),所以臉上浮腫、狀态不佳。
要我說,在第一集中,霍建華也不像是個少年,擡頭紋也挺嚴重的,眼神裡也透着中年人的疲憊,但觀衆不怎麼吐槽他,而是集中吐槽周迅老了,不适合演少女青櫻了......這是不是也能說明觀衆對女演員的外貌要求苛刻,而對男演員略顯寬容。
我是周迅的腦殘粉,她演的戲幾乎從來沒讓我失望過。我甚至覺得,是周迅的演技撐起了《如懿傳》這部劇。
你看董潔演皇後喪子,流着淚靠在皇帝身上,語氣和緩地說出一大堆自責的話,你會覺得:她根本沒有因為喪子而痛,隻是在“表演”悲痛。
就連陳沖,也算老戲骨了,但她飾演的前朝皇後在服毒之後跟如懿說那段話時,也像是便秘了似的,看得人容易出戲。
而周迅演的如懿呢?一舉手一投足都會讓你感覺到内裡的情緒奔湧,非常有感染力。
她哭,你會想跟着她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演技和感染力,不是哪個演員都有,她是天生适合吃演戲這碗飯的人。
演被曾經的奴仆阿箬出賣那一個片段,周迅的演技完爆劇中所有人,她每個眼神裡都是戲,有網友甚至說她“貢獻了一段史詩級的表演”。
海蘭被罰跪,跑來冷宮跟如懿訴苦,如懿給她加油打氣,海蘭走後,如懿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打着門沿……周迅表演的這個細節把如懿對海蘭的擔心巧妙地表達了出來。
如懿在冷宮聽聞了父親意外去世的消息,第一反應不是嚎啕大哭,而是“不相信”。她焦灼的等在門口,眼睛裡卻已經蓄滿了淚。這很符合人之常情,絕大多數人在聽聞至親突然去世的消息時,第一反應就是“不相信”。
冷宮走水這場戲,如懿看到皇上來,不哭不鬧不示弱,在皇上面前舉止得體,但你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對皇帝的灰心、失望。
演影視劇,要“放”很容易,最難的是“收”,而周迅是那種收放自如的演員。
怨不得黃磊說她“再難突破”,因為她已經站到了塔尖上,再突破的空間确實不多了(其實她比黃磊演技好)。
在琢磨角色這事兒上,周迅的确很敬業也很努力。為了體會劇中人物的心情,她專程買票去故宮參觀;為了出演如懿,她提前好久蓄起了指甲。
周迅不能算是科班出身,但她就是有那種當演員的天賦和靈氣。
這種東西,幾乎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她真的是“演誰是誰”,而不是“演誰像誰”,更不是範BB式的“演誰都像自己”。别人拍戲需要入戲,而她是角色本身。
我追《如懿傳》,完全是為了周迅。隻要看她演,我一點都不會覺得無聊,反而想一直追看下去。
好吧,我承認自己是周迅的腦殘粉,但如果因為我粉她就罵我的人,是腦殘。腦殘粉喜歡愛豆,而腦殘容不得别人表達對愛豆的喜歡,這就是二者最大的區别。嘎嘎,善意讨論随時歡迎。
就連備受吐槽的周迅的嗓音,我也不覺得違和。周迅十五六歲時的嗓子就這樣,那她十五六歲時這樣說話就不是少女了麼?是誰規定少女必須要細聲細語的呢?
周迅的粗嗓子,向來被人們诟病,說她的嗓子導緻她的演技打了折扣。
以前我也這麼認為,但現在卻對此心生疑慮。
人們為什麼會覺得影視劇中出現的少女必須柔聲細語?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的審美已固化。
長期以來,影視劇中出現的少女一般都皮膚嬌嫩、身段玲珑、聲音清脆,所以人們接受不了長痘少女、胖少女、粗嗓子少女。可現實裡,很多人少女時期就是會長痘、會胖,是個粗嗓子啊。
若是所有的影視劇來來回回都用那幾個配音演員的聲音,或者某一類型的角色固定用某一種風格的配音,是不是反而無趣呢?現實生活中,生性惡毒的人,聲音可能很溫柔,充滿磁性;聲音尖利或沙啞的人,反而心地善良、性情溫軟。
影視劇是現實的反應,既然現實生活中個體存在多樣性,那我們也應當學會放棄我們一貫堅持的臉譜化審美,接受影視劇中展現的多樣性。
隻有我們的接受度高了,影視劇的審美才會有多樣化發展的可能。
你看觀衆對男演員的接受度多高?黃渤、王寶強、孫紅雷這樣不符合傳統美男形象的男演員也能殺出重圍,而女演員若是不夠漂亮,連演丫鬟都沒戲。
周迅因為有個粗嗓子,就經常被說演少女違和.....可到底是她演少女違和,還是因為我們的審美已經固化,所以接受不了這一款呢?
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感覺,女性對女演員總是特别苛刻一些。女性看男演員演戲,很少會注意到他的體态是不是與角色年齡不符,但若是女演員脖子上出現幾條細紋,會被眼尖的女觀衆發現,然後吐槽一番。
真心期待:将來我們的熒屏上能出現各式各樣的女性形象,她可以長得不美,可以胖,可以太瘦,可以皮膚黑,可以年紀大,但隻要演技過硬、形象與角色貼切,依然能當女主角。
看這部劇,我也會有不走心的時候。
劇中多次出現妃嫔半夜做噩夢驚醒的情節,而此時她們的丫鬟總能在第一時間跑過去安撫,一秒鐘都不帶耽擱的。
那時我就在想啊,如果是我去宮裡當差,這種時候我一定會睡得跟死豬似的,可能要妃嫔拿水潑我才能把我潑醒,還得用開水。
如懿和高貴妃因為戴了個镯子就成功實現了避孕效果,這比現代的結紮手術還高科技啊。如果古代就有這樣的“技術”,咱們今天還費盡心機買避孕套幹啥呢?
至于那些殘害胎兒的戲碼,也是違反醫學常識,胎兒真要是那麼容易就被打下來或變得畸形,也就沒醫院什麼事兒了。
海蘭就因為太醫給她開了開胃藥,她就暴飲暴食,最後導緻胎兒過大,差點生不下來......真有那麼開胃的藥,給我那個瘦得跟竹竿一樣的母後大人來一壺?
電視劇當然經不起人們這麼細細推敲,所以大家吐槽完了,笑過則罷。
《如懿傳》的小說,我看過兩卷(為了不劇透,小說沒有把全集放出來)。為了弱化大女主光環,小說盡量在避免一家獨大,主要想表達一個宗旨:沒有真正的好人,沒有真正的壞人;沒有真正的赢家,也沒有真正的輸家。
小說、劇情跟史實肯定是不符的,但看電視劇,主要是關注劇中角色的命運而不是苛求與史實相符。曆史劇、曆史小說和曆史,本就是兩回事。
《清史稿列傳一後妃》中,對“如懿”原型的介紹隻有這樣幾句話:
皇後,烏拉那拉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娴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後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後。
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上益不怿,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複立皇後。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殇。
四十三年,上東巡,有金從善者,上書,首及建儲,次為立後。
上因谕曰:“那拉氏本朕青宮時皇考所賜側室福晉,孝賢皇後崩後,循序進皇貴妃。越三年,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優容如故。國俗忌剪發,而竟悍然不顧,朕猶包含不行廢斥。後以病薨,止令減其儀文,并未削其位号。朕處此仁至義盡,況自是不複繼立皇後。從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當自責乎?從善又請立後,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複冊中宮之理?”
下行在王大臣議從善罪,坐斬。
看來,乾隆對烏拉那拉氏确實是恨之入骨。
乾隆帶着烏拉那拉氏皇後南巡時,皇後突然斷發,乾隆大怒,然後把皇後打入冷宮,幾年後皇後病死他都還在四處遊玩,隻派皇後的兒子去探望。皇後死後,葬禮級别比皇貴妃還要低,不僅取消了喪儀,還不設神牌,死後也無祭可享。
最可憐的是,烏拉那拉氏的靈柩未能進入乾隆的裕陵地宮,也沒有單建陵寝,而是被塞進了純惠皇貴妃的地宮。她死後,她生的兒子也失去了立儲資格,二十幾歲就郁郁而終。
皇後死了幾年後,有臣子拐着彎兒幫她說話,還讓乾隆再立個皇後,結果他把那個臣子查辦處死(乾隆這是有多恨烏拉那拉氏)。
以前看《還珠格格》,我總覺得乾隆的皇後烏拉那拉氏一定是内心太醜惡,才會讓乾隆厭惡至此。可現在仔細一想,我倒覺得:烏拉那拉氏一定是一個沒有奴性的人,才敢跟乾隆叫闆,而乾隆也未必像曆史宣傳的那麼偉光正。
烏拉那拉氏在宮中混了那麼多年,未必不知道宮中是什麼規矩,也未必不知道自己公然斷發意味着什麼,不知道自己和皇帝決裂會有怎樣的下場......
我估摸着,她之所以破罐子破摔,棄自己和親生兒子的前途于不顧也要斷發,可能是因為乾隆做了什麼讓她從骨子裡就無法接受的事兒。
曆史是由勝利者寫成的,更何況那個勝利者是皇家。後人隻知道烏拉那拉氏斷發,卻不知道引發她斷發失寵的緣由究竟是什麼。
乾隆是一個很好大喜功、自我感覺很良好的人,他喜歡的妃嫔向來是那種壓抑自我、成全皇家禮儀和風度的女子(比如富察氏、比如令妃)。
或許,真實曆史上的烏拉那拉氏真如《如懿傳》中所寫一樣,獨立、倔強、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也未可知呢。
這麼一想,就更加期待如懿和皇帝開撕的劇情了。
“一路走來這些日子啊,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如懿傳》預告片裡,如懿看着大雪紛飛,發出這樣的感慨。
這樣的結局,可能比《甄嬛傳》要更深刻一些。《甄嬛傳》講的是勝利,而《如懿傳》講的是幻滅。
是啊,一波又一波的争鬥無休止,人身處這種漩渦中也會感到疲累、心灰意冷、毫無意義。“一生一世一雙人”終究隻是鏡花水月,終不可得,還不如靜下心來,欣賞這場大雪,感慨白茫茫的大地真幹淨。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丁俊貴
2018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