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體制的腐敗無法追查真相,隻能被關在高牆内,可懦弱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二十年,安迪沒有栽倒在陰溝裡,而是以勝利者的姿态逃出陰溝。這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劇情。

然而任何故事現實中的原型往往比影視中更為殘忍,比如……
① 我是陝西人,但我第一次厭惡陝西方言
一九九零末,二十二歲的女大學生白新梅急于為家中分擔重負,找工作過程中被販賣團夥拐賣到陝西省秦嶺一帶。七千塊錢,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改變了一生。反抗不是絕望,絕望的是屈辱的反抗。簡單的辦個酒席就算結了婚。不過這一切隻能是黃德貴一家單方面的行動。彼時的“新娘子”白新梅手腳被綁蜷縮在“婚房”的土炕上。當夜幕降臨,萬物歸于沉寂。黃德貴一家除外,有的人是人,可有的人畜生都不是。白新梅掙紮着不願圓房,可反抗的結局就是被以黃父為首的一家三口扒光強行圓房的人格侮辱。尊嚴?尊嚴在野蠻面前一無是處。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迎親為探看。”有陝西地方特色的音樂響起,屋外霧雨蒙蒙,青山顯得格外的深沉……作為陝西人,第一次格外抵觸陝西方言。逃跑,不可能成功;自殺,還要挨打。你說絕望嗎?我不是當事人,無法感同身受,可我都感到絕望。同村一個同樣被拐賣的姐姐過來勸導新梅“想要逃跑,身體是第一位的。”許是聽到了家鄉話(四川口音),新梅斷了發,終于,表面選擇了屈服,許是希望……
② 也曾有那麼些瞬間,他是她的救命稻草
電影情節裡有這麼一個重要的角色,黃德貴的堂弟—黃德誠。作為村裡唯一一個上過高中的人,也是村裡學曆最高的一個,理所當然的承擔着村裡教書育人的工作。總是給新梅帶些書籍去,或許能為她的寂寥送去一絲慰藉。渴求知識的人對大學充滿着好奇,對上過大學的女孩同樣,渴望逃走的白新梅再次被蒙蔽了雙眼,為了逃走,身無分文的白新梅能給的隻有身體和無條件的信任這個口口聲聲要幫助自己的男人。

然而換來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辭,奸情也在新年的某夜被揭開,白新梅什麼都沒有等到,結局隻有黃德誠的連夜離開。一切再次回到原點,仿佛這個人從未出現過。白新梅獨自深陷迷宮,繞了好幾個大圈,依然在原來的起點徘徊着。絕望是絕對的,那雙毫無生機的眼睛俨然說明了一切。可那麼些瞬間,黃德誠一定是白新梅的救命稻草吧……
③ 盲的不是山,是人心
影片裡的村子幾乎所有女性都是通過販賣這唯一渠道在這裡“安了家”。他們無法逃跑,片中那個被打斷腿的女人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身無分為,逃跑換來的隻有一次比一次嚴酷的打罵。其次,一旦有了孩子,她們逃跑的心理又會再一次被削弱。就這麼,一點一點也就認了命。那個曾經勸說白新梅的姐姐便是一個例子,“反正我是不跑了,孩子都有了,逃出去也會被人唾棄”她說。這就是同化的魅力所在。就如同《肖申克的救贖》中這麼句話;這些高牆還真是有點意思,一開始你憎恨它,然後你習慣了,等相當的時間過去後,你還會依賴它。大部分是如此,可安迪不是,同樣,白新梅不是,她一直都在為逃跑找機會。可一座座翻不出的大山并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盲的不是山,是人心。整個村子的人沆瀣一氣,連村委會都是如此。上級領導視察工作前,他們會将這些婦女們聚集到一起,同一拉到深山裡等待,一直等到領導離開才會回去。白新梅真的努力過,可冷漠不過人心。在用身體換取四十元錢時,白新梅再次選擇出逃。說是幸運,這一次她逃到了鎮上,甚至搭上了一趟開往寶雞的班車。希望中總會夾雜着那麼點滲人的絕望。黃德貴及同村的幾個男人終究還是攔住了那輛車,全車的人投來過片刻的憐憫,我看到了。可是中國式的冷漠就是不插手别人家的家務事。

白新梅被幾個男人五花大綁再次扔上了老式三輪車,拉回了那個看不見未來的深山。而彼時的白新梅懷孕了,許是那個年代的限制,白新梅安安生生的養起了胎,甚至擔心起肚子裡孩子的性别。我有些不解,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為什麼會關注孩子的性别這個點?原來,這個村子有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觀念。如果生了女孩,孩子就會被“處理”掉。再看看細節,村子裡所有小孩竟然真的一個女孩都沒有……幸好,白新梅生了男孩兒。
④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即便是生了孩子,白新梅逃離大山的信念從未被動搖過一絲一毫。村裡有位郵遞員,負責着整個村子的通訊。每當他來,白新梅都會給家裡寄信,那應該是支撐她的唯一希望,也是她能不能離開的唯一機會。然而,連郵遞員都站在了這些“質樸”的村民這邊。幾年裡白新梅投遞的所有新建全都被轉手給了黃德貴。恰好這一幕被村裡一個小男孩看到,他将這一切告訴了白新梅,壓死駱駝的從來都不是最後一根稻草,白新梅絕望了。

然而,絕望中也總有轉機,這一定是神的旨意。小男孩幫白新梅到鎮上寄了信。有些鳥注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這,是最後的機會。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等待。
終于,白新梅等來了自己的父親和兩位警官,可這并不是結局,自由的獲得從來不會輕而易舉,村民們出人意料的“團結”,最終,兩位警官以搬救兵的緩兵之計離開了,留下了白新梅的她的父親,這裡的人是野蠻的,黃德貴氣急,對白新梅的父親動了手,而黃德貴最終倒在了白新梅的刀下……
⑤ 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
故事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整個影片籠罩着壓抑和我的憤怒。實際上,現實中的情況肯定比影片中更加讓人驚愕。這是九十年代的中國真實發生過得事情,無處不充斥着底層農民的愚昧以及對法律的無知。而我們國家曆來強調的,所謂知識使人自由,可白新梅一個女大學生輕而易舉的便被欺騙,此刻,知識顯得有些無所适從,而有正是白新梅受過良好的教育,才沒有像那些像她一樣被拐的女人們一樣認命,一直為自己的自由掙紮着。這樣看來,知識又顯的那麼的重要。

如今的社會,這樣的事情也許在某些偏遠的山區依然存在,可也正因為社會不斷地挖掘關注,“白新梅”越來越少,美好的事物從來不會消逝,隻要你願意相信美好。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衆号呀“顧裡清歡”
風裡雨裡,顧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