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軒是《白鹿原》中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儒家道德的信徒,是儒家文化最深刻的踐行者,作為全村的族長,他的一生都始終奉行着“仁”。他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用“仁”的思想來嚴格要求自己,他對身邊所有人都是非常的大度,從不克扣仆人鹿三的工資和口糧,對待鹿三也不是主仆關系,而是平等的狀态。對鹿三的兒子也是如此,還将黑娃送去讀書。在那個年代,哪裡有仆人家的孩子去讀書的?那時候窮得叮當響,連飯也吃不起,哪裡有餘錢和心思去讀書啊!當鹿三殺了田小娥,被全村人指點的時候,他依然把鹿三當作一個的兄長來看,尊重他。他被所有村民稱為最“仁義忠厚之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們對于白嘉軒的評價,說他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地主,在《白鹿原》中他擁有着多重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展現了典型的陝西農民獨特的文化心理,他既是承繼“耕讀傳家”古老傳統的陝西農民,也是踐行“學為好人”的儒家思想的族長,但同時他又是幾千年來封建宗法制度的維護者。這也是他身為白鹿原的族長不可擺脫的命運。對于他的農民身份,雖然他可以被看為是一個地主,但是在他的身上遠沒有那些地主的刻薄殘忍,如周扒皮的為虎作伥,如南霸天,欺男霸女。在他的身上,其實有體現地主身份下的農民本質,他勤勞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法,同長工一起吃飯,遠沒有作為東家的架子。并且他沒有像書中的郭舉人那樣三妻四妾,從這兩點來看白嘉軒的這個形象,不是一個地主,更像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
作為白鹿原上的族長,“仁義與學為好人”是他奉為人生的法則,提到白嘉軒就不得不提白鹿原上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朱先生,朱先生被白嘉軒奉為聖人,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他是儒家思想信條的倡導者,那白嘉軒就可以被看作是虔誠的儒家文化的踐行者與守護者。就包括他不計前嫌地救黑娃,救鹿子霖,對于之前,反對過他的人依然是以德報怨的姿态去跟他們相處,即使被衆人威脅要他跪在白家祠堂前他也沒有将他的腰彎下,而是将他的腰闆直直的,這就表現了白嘉軒骨子裡的倔強。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縱觀《白鹿原》全文,我們可以看到白嘉軒,他一直想在白鹿原上豎起一種精神,一種以他為載體的精神。但是作為封建宗法制度的維護者,他有很多做的不恰當的地方,我想這一方面是他的身不由己,另一方面是他已經被這個封建宗法制度所内化。但其實他依然是具有封建想法的一個人,他鼓勵讓鹿三的兒子黑娃去讀書,但是他卻不讓自己的女兒白靈去讀書,甚至把她關在家裡,即使妻子臨終前想見女兒一面,他依舊非常的固執,并沒有讓妻子見到女兒。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女兒這樣,他對自己的兒子白孝文依然如此,當白孝文和田小娥糾纏在一起,白嘉軒便開始狠狠地懲罰白孝文,不顧妻子與兒媳的求情。之後他對于白孝文的種種做法都是冷眼旁觀的态度,在一次他跟孝武的談話中,才說出了他心裡最真實的想法,“要想在咱原上活人,心上就得插得住刀”。毋庸置疑,白嘉軒便是這樣一個人,他面對着女兒、兒子的種種不孝,他毅然冷酷地去處理解決,去維護好宗法的秩序。絲毫不會慌張,不會不知所措,而是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是一副冷漠無情的面孔。

圖片發自簡書App
農民與族長,這兩重身份的對立交織才構成了白嘉軒這個最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這也恰恰正應了白鹿原在扉頁上寫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心靈的秘史。
文/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