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長之路

《狗十三》這部電影于2018年12月份上映,但這是部2013年就已經拍完的電影,為什麼會被密封(被禁)五年,有人說:片名太偏激,故事太寫實。

這部電影的片名叫作《狗十三》,也可以寫作《狗13》,如果是第二種寫法,假若把這三個字看成兩個字,你會看成什麼?不止如此,狗,是電影中自始至終都貫穿着的情感線,是揭發家庭矛盾的關鍵點。狗不隻代表着影片中李玩的“愛因斯坦”,同樣也代表着李玩本人。

...

我們不妨大膽一些:這部電影就是講述李玩如“狗”一樣的十三歲。

由“新四小花旦”之一張雪迎飾演的李玩,正值13歲的豆蔻年華,她的家境普通,父母離異,不得不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13歲,是一個開始有懵懂的愛情意識,更加渴望尊重與理解的年紀。而在李玩平平淡淡的生活因為一隻狗的到來開始略微有了一些不同:她有了陪伴,她為它取名“愛因斯坦”因為她喜歡天文,熱愛科學。同樣,李玩也因為愛因斯坦的無意走失,而開啟了她無奈的、妥協的、屈服的、備感疼痛的成長之路。

...

二、灰色地帶

影片中極其生活化家庭圖景,處處充斥着市井氣息,給觀衆極強的代入感。

面對寫實化的生活形态,往昔歲月的沉重感仿佛又杳然而至。

時隔五年,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與過往對峙的機會,沒有輸赢,沒有勝負,我們隻想讓萬千以愛之名捆綁我們的父母知道,我們也曾來回掙紮而不得往返,我們也曾差點陷入人生的灰色地帶。如此而已。

時隔五年,終于見面,我們走到這個年紀,終于有機會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傷口”,盡管已經結痂已久。

但是這個痂似乎永遠沒有痊愈的那一天,我們隻有淡忘、淡忘、再淡忘。正如那些年,我們隻有妥協,妥協,再妥協。

...

三、導演初衷

在這部影片上映之初,觀衆們幾乎都是哽咽着離開觀衆席,他們說:“這就是我的青春。”

曹保平導演在一次采訪中說:每一代人都是從13歲走過來的,越往後“酒勁兒”越大。

真正的感動是感而不傷,高明的感動是無需煽情,影片放棄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淚的手段,隻是憑借着真實呈現整個故事而感動了觀衆,彰顯了曹保平導演深厚的藝術功底。

...

曹保平導演一改“黑色犯罪”的拍攝題材,将視角定位在了13歲的李玩身上,這無疑又給了我們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們都知道,曹保平是黑色犯罪題材電影的領軍人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豆瓣高分作品,例如,2008年由周迅、鄧超主演的《李米的猜想》,2015年由鄧超、段奕宏、郭濤主演的《烈日灼心》以及2016年由劉烨和張譯主演的《追兇者也》,皆留下不朽佳績。

對于拍攝《狗十三》的初衷,曹保平導演說:“沒人注意到我們是在什麼時候突然長大,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人們總習慣将事情分清黑白,可是很遺憾,現實全是灰色。

...

這世界上沒有一場考試是關于如何做父母的。而這場考試,是最不可缺少的一場考試。

真正的藝術作品總能讓人們看到這個世界的灰度,正如《狗十三》。倘若你沒有共鳴,你可知你有多幸運。

文章寫到這裡,期間我落了三次淚。我想起曾獲得第89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有權力不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

對,我們都有權力不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但當你的過去已經開始對你産生二次傷害的時候,我還是希望,你能找到你自己的撫平傷口的方式。

...

原生家庭造成的青春陣痛可能已無法彌補,但是,我們不妨慢慢來,慢慢尋找自己人生的止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