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努力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淩晨,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床上看完了熔爐。看的失聲痛哭了兩次,全程心情壓抑到極點,說不出話。對世界上那些陽光找不到的角落,我痛心絕望心裡五味雜陳。這世界上遠遠不止有一個霧津,不止有一個慈愛學堂,有更多更多在暗處受到不公待遇卻不為人知的弱勢群體們。但我相信也不止有一個任浩老師,不止有一幫人權維護者,還有更多願意為不公發聲,願意為正義而戰的人們。

說實話,在現在這個人人表面奉承内心冷漠、攀炎附勢的社會,能胸懷博愛為他人受到的不公而反擊真的很難。根據心理學中的金字塔原理,人先考慮的一定是自己的溫飽問題,其次追求一定的自我價值和理想,最後才能胸懷天下博愛衆生。的确,這個理論非常的實際也在大衆身上得到了廣泛的印證。茫茫衆生,每個人每天都在努力拼命,為了維持現有的生活或是再往上爬一個台階。可是如果以此來看,隻有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才有能力精力和财力去關心最底層或是角落裡那些弱勢群體。可是,他們會嗎?我不敢苟同。相比于金字塔理論,我更深信人性的貪婪。我不否認也很感激那些大财團的創始人和頂級明星建立慈善基金會扶困救貧的善舉,可是這些人太少了,這些站在最最頂端的人可能是億分之一。不是隻有當了這億分之一的人,才能有能力去扶持弱小。而現實社會中,更多的是那些手握财政大權卻失去人性的人,他們的一生被貪婪趨勢走火入魔,反而是失去了普通人的對世人的慈悲。

所以,當我看完《熔爐》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心中萬千感慨的時候。npy問我:“你現在想這些有用嘛?你有能力幫助他們嘛?那麼多人吃不上飯,你有錢給他們嘛?”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覺得任何的回答可能都沒有意義。的确,我現在沒有錢,沒有所謂的能力去顧及“幫助”他人,可這不是我不再關注弱勢群體不再思考社會問題的原因。我很難相信一個自私自利隻追求自己生活品質的人,在功成名就後能幫助他人。有沒有錢隻是暫時的狀态,而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弱勢群體的同理心以及願意為不公發聲願意維護不同群體的利益卻是一個人的要用很長時間去建立的人生信條。

有這種想法可能相對容易,真的堅持做了其實很難。有多少人可以在個人利益的誘惑下堅持選擇他人或集體的權益呢?這個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是個巨型染缸,就正如文章開頭我引用的電影裡我最贊同的一句話來講。我們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變這個社會,我們隻能奮力不被同化,奮力堅守内心最寶貴的正義感。

給大家講一個我很有感觸的事例。美國一所男子高校裡,大部分孩子都是來自殷實的家庭,父母是金融公司的高管。可一個中國男同學不理解,為什麼這些本就活在社會階層頂端的男孩子們卻在這個艱苦的封閉式學校,每天堅持早起跑步發奮學習,過着那些可能是在國内農村那些想走出農村改變命運的孩子的生活。教父跟這個中國男生講,因為這些孩子受到的教育是,他們是這個上天眷顧的人,集天時地利于一身,他們肩負着更多的社會責任。如果他們不努力,最終沒有實現這個社會責任,那可能要好幾十年,才會再有這麼一個擁有同樣家庭資源社會背景的人出現來改變這個社會了。這個故事可能聽起來很雞湯,但是真的發生在我身邊。我們可能不像這些男孩一樣含着金湯匙出生,我們就是芸芸衆生裡的一卒。可是我們也可以同樣堅信,我們就是那個上天矚目,賦予我們社會重任的寵兒。而這種信念,可以激勵我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不僅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其他人在奮鬥。

所以後來,我跟npy說,這種思想的轉變很重要。可能有一天,我會因為那些在遙遠的我不知道的角落裡的弱勢群體而早上七點起床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