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使一切都可以預見,而這預見本身又帶來安逸。

...

今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了《廊橋遺夢》。原以為隻是一篇不長的小說,最後看到金凱德去世的時候哭得無以名狀,萬萬想不到結局如此令我動容。始于一瞬間的愛情,兩個人用了一生來想念。相愛的他們,太苦了,卻也是幸福的!并非誰都有幸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心靈契合之人。為此,他們是幸福的。但是,遇見了,又隻能錯過,卻是何其的惋惜。看到小說最後音樂家回憶金凱德的故事,忍不住再次熱淚盈眶。這樣的深情,令人動容。

小說最後三分之一,突發奇想地覺得《半壺紗》的音樂很适合這個故事,便開始播着當背景音,個人覺得,婉轉的曲調把氣氛更加烘托得淋漓盡緻。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弗蘭西斯卡在看到金凱德的一瞬間,就認出了他是自己想要的人,而金凱德亦然。

...

看完了小說迫不及待地看了電影版,略有改編,但是男女主演技真的很好,演活了主人公,很多小細節小表情小動作都表現得淋漓盡緻,比如女主對男主一見鐘情後的喜不自勝,特意置辦的白色的涼鞋,當男主的車往左邊一去不複返後手指用盡全力抓緊車門把手的傷心欲絕……真的看得我淚眼模糊了。人生一輩子能遇到一個心靈契合的人多不容易,許多人傾其一生都未能得見。然而女主遇到了,用不到五秒的時間确定眼前遠道而來的遠遊者就是她要的,而後請他進屋交流,發現對方與自己不僅志趣相投,而且品味喜好都有很多共同點。更加深了對對方的喜愛。可這樣的被愛情擊中的他們,隻能擁有彼此短短的四天,然後用一輩子去思念。

...

小說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弗朗西斯卡答應金凱德的邀約後迫不及待到鎮上置辦東西的那一段,制造氣氛用的意大利葡萄酒,時興的低胸露背連衣裙(她還刻意裁短至膝蓋),特意與男主涼鞋呼應的白色涼鞋……這個被愛情沖昏頭腦的女人不顧一切地為晚上的約會精心準備着!這種難以自抑的沖動,隻有同樣被愛情刹那擊中過的人才能體會。

...

當然,電影改編了不少細節,使得整個故事更豐滿,讓情節更有呼應,與現實生活更有共鳴——“所有的固定的關系都有可能陷入這種惰性。”而小說相對單純,關注的就是單純的心底有文藝夢想但囿于家庭生活瑣事郁郁寡歡的主婦終于遇見心靈相通的遠遊者的故事,遠遊者周遊世界一直難以固守一地卻在看見了終于能召喚出他靈魂深處真正的自己的人,然後,無法控制的愛情激烈的泛濫起來。很喜歡金凱德對弗朗西斯卡輕語的那句話,“……在一個充滿混沌不清的宇宙中,這樣明确的事隻能出現一次,不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後永不會再現。”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小說的純粹。但是,電影版的男女主演技實在太細膩了,無法想象除了他們還有誰能演得更精彩!

...

In a universe of ambiguity,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only once,and never again,no matter how many lifetimes you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