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好聲音》官方宣布王力宏即将加入導師團,這一消息讓許久不關注歌壇的小編,突然找到了關于王力宏的回憶。

王力宏如今的身份不再是一個歌手,他早就轉行做了演員,這部由李芳芳執導,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等一衆在娛樂圈極大卡司配置,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電影《無問西東》在2012年底拍攝結束,直到2018年1月正式上映,被禁六年。
翻開了電影榜單,看到這部電影,一眼望去,極大的演員陣容,不得不讓人感歎一聲“這是什麼神仙配置!”
可看完電影,卻有一個疑問:為何卡司如此強大,它的評價會兩級分化呢?
一般标準而言,一部觀衆普遍叫好的影片,它在某一點或很多點上是能夠牢牢地抓住觀衆,這樣的點通常被稱為影片與觀衆的共鳴。
兩小時的影片,四段不同的人生,主題在“不放棄對生命的探索,對自己真實”,這句話在不同的人,不同情境下有許多的理解,放在影片中不過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精神傳承”。

采用多線叙述模式,可隻顧講故事了,鏡頭切換太多,時空交錯,把該有的情緒和情懷都趕跑了。
影片開始,張果果的一段旁白,其語境與台詞,讓人以為是在看王家衛的電影,但它的構圖又太過鮮亮。
由張果果代入,開始幾分鐘以為是一部現代職場電影,鏡頭一轉,章子怡與黃曉明出場,王敏佳和陳鵬的校園生活,時光倒退幾十年,是一群青春靓麗的大學生,這該是一部回憶校園片?
過了幾分鐘,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出場,看景色又倒退了幾十年,當沉浸在一個品學兼優的青年,不斷努力成為飛行員的過程中,在沈母出場,感歎其傳統且開放的育兒觀念即便是現代人也沒有幾個可以做到……這是一個勵志片?
過了幾分鐘,鏡頭又切換回現代,職場煩惱,生活瑣事;又切回理工男陳鵬的戀愛史,一句“有人需要我照顧”溫馨而感人;切回勵志青年的奮鬥史……
如此幾個來回,四段故事倒是大緻講清楚了,可它的精神情感是什麼?
到了最後,還需要觀衆自行将這幾段故事串聯起來,簡單來說:祖峰飾演的清華校長梅贻琦,告訴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對自己真實”,再有吳嶺瀾告訴沈光耀,國之将亡,以有用之軀,挽救國家;作為飛行員的沈光耀,向雲南山區投放食物,讓身為孤兒的陳鵬得以長大;陳鵬與王敏佳的好朋友李想在支邊遇到暴風雪,救下了張果果的父母……

把故事支線情節都算上,兩個小時,講述了學生的求學精神,校園青春的愛戀,青年人在特殊時期尋求夢想與價值的過程,現代職場對人性的考驗……如果這些放在一個人身上,那麼這是“主角的成長史”,但放在多時空,多人物身上,這叫做“故事太多,遍地重點”。
作為清華百年校慶影片,這部電影的主題之前已經說過了——精神傳承。
而真正最直觀的體現出傳承的是片中“靜坐聽雨”,以及沈母讓沈光耀背家訓,在沈光耀死後,沈家正廳匾額上書“三代五将”。
當山河破碎,王侯将相之家該以血肉之軀保家衛國;當世事紛擾,吾輩讀書之人該靜心學習,以無限的智慧挽救國家于危難!
所以,沈光耀看似完美,實則心地善良,見到民不聊生,毅然放棄早已設定好的人生道路,以一己之軀成為飛行員,報效祖國。
所以,陳鵬在面對心愛的人時,雖選擇了愛人,但最終還是投身于科研工作中,為此付出一切。
所以,因沈光耀的柔軟與善良,讓以陳鵬為代表的那一群孩子得以生存,犧牲與希望并存。
泰戈爾的演講是對“西南聯大”最好的回憶,馮友蘭,聞一多,梁思成,林徽因,金嶽霖,朱自清,沈從文,華羅庚……當片尾那一串“文化瑰寶,精神領袖”一一閃過後,這才是對清華校慶最好的回顧,也是讓每一代人最該傳承的精神。

《無問西東》讓人“又愛又恨”的尴尬點恰恰在這裡,作為一部電影,它需要一定的故事性,将故事和精神結合,并讓精神在故事中升華,才是每個“情懷電影”最常做,最保險的套路。
而李芳芳導演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精神傳承,可每一段故事都可以單獨成文,精神一直都在,但沒有故事“精彩”。
看懂的人覺得它好,看不懂的人覺得它不好,好與不好也隻是觀衆的“一面之詞”,情懷也隻針對個人或一小撮群體而已。
當電影結束,在這裡仍然要感謝無數在曆史文化中默默付出的人,每一段艱苦歲月的經過,都有一群最可愛的人付出一切,幸運的是如今山河猶在,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