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近日熱度持續高漲,截至昨日16點40分,票房達到24.42億,超越《捉妖記》(24.40億),進入内地票房總榜前十。距離25億也不過是彈指之間,可謂是有史以來最驚人的動畫記錄了。

但是撇除粉絲濾鏡,以一個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兒童向爆米花電影,卻算不上一個優秀的标杆電影。

...

當然,這裡并非是要說《哪吒》這部電影的壞話,而是說我們既要承認《哪吒》這部電影已有的成就,也有正視這部電影存在的不足。

《哪吒》上映之後,自來水好評如潮,但是細看這些好評究竟都是些什麼内容呢?先撇除一多半的“藕餅”CP粉,再撇除一群跟風“國漫崛起”的投機分子。

《哪吒》值得稱贊的地方,一個是畫風的精緻,看得出電影制作方的良苦用心,一個是特效的給力,看得出動畫特效技術的發展成熟,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地方。但是坦誠而論,這部電影從電影分鏡,劇本,劇情,角色弧等角度來說,尚不足以成為電影行業的标杆作品。

(内含劇透,介意者止步)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題得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題一直宣傳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過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的十分突兀。簡單來說,《大聖歸來》中“救不了,也要救”這個主題,并沒有從大聖口中直接喊出來,但觀衆依然可以感受到故事最後大聖理解并且踐行了這個主題,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如果哪吒沒有喊出來那句話,那麼這句話就在電影中沒有絲毫的體現。

究竟是善與惡的抉擇,還是人與妖的偏見,亦或是魔丸與靈珠的命運?整部電影對這三個問題都有所涉及,但又淺嘗辄止,并且将三者混為一談,導緻主題不明确,最終隻能通過哪吒嘴裡喊出這句話,才能提煉出這個主題。

...

我們知道,電影的主題其實就是故事的得與失。在任何故事中,都要了解故事在說什麼,“得失”與劇本的意義和價值觀都十分相關。

故事的得失包括三個層面:外在的得失、内在的得失、哲學層面的得失。

外在的得失包括:生死、金錢、比賽、身份、地位、任何身外可得之物;

内在的得失包括:愛情、親情(父母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愛)、友誼、自尊等;

哲學(價值觀)層面的得失包括:廣泛集體的價值觀、個人價值。例如1979年動畫《哪吒鬧海》中,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時,哪吒面臨的選擇就是,究竟是一個人逃掉讓陳塘關百姓自生自滅,還是犧牲自己一個人拯救陳塘關所有人。

絕大多數故事和編劇都能做好外部和内部得失的兩個層面,但是哲學層面的得失主題是非常抽象的,很多電影就到不了這樣的高度,但這個層面的主題其實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在。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外在的得失是人們對于哪吒的偏見,這一點在故事中,李靖抓到了海夜叉,準備在哪吒生日宴上為哪吒正名,然而直到故事結局,也沒來得及把海夜叉帶出來,因此事實上,電影直到最後也沒有好好解決外在的得失這一問題。

...

内在的得失,在這部電影中是關于親情、友情與陪伴的讨論。可以說整部電影都是圍繞這個内容來展開,然而無論是李靖上天求元始天尊導緻哪吒父愛缺失,還是夫人降妖除魔沒時間陪哪吒導緻哪吒太孤單,亦或是百姓畏懼哪吒導緻哪吒沒朋友,前半段故事中,都把内在的“失”處理的很極緻。

然而“得”卻有些突兀,李靖一張替身符就讓哪吒感受到了從小缺失的父愛?踢了一次毽子就成為摯交好友的“藕餅”,卻在聽到太乙真人一句“他要活埋陳塘關”就立刻反目成仇?或許是篇幅所緻,這感情來得快去得快,更多内容全依賴觀衆同人腦補,最終導緻了“藕餅”CP粉跑偏似乎也是一種無奈。

...

而電影中角色弧的發展也并不顯明,或者說沒有遞進發展。

哪吒想跟小孩玩被誤會——于是哪吒決定真的做個惡人——聽師命斬妖除魔又被誤會抓小孩——于是決定真的做個惡人——爹爹說生辰大家都來祝福結果知道自己是魔丸——于是生辰宴上大開殺戒——發現父親送的替身符——決心做個好人拯救百姓結果被雷劈——那就以魔丸的名義接受被消滅的命運。

哪吒真的是在抗争命運嗎?很難說能提煉出這樣的主題。甚至有網友留言表示“本片哪吒的叛逆止步于被愛感化,高尚的說法是【愛感化邪惡】(即魔丸惡念),輕佻的說法是【某個無賴因為求之不得打砸一片,突然發現想要的早就被塞在錦囊裡送給自己了,于是終于消停了】”

...

而敖丙則一直徘徊在,救龍族或者救朋友的抉擇中,最終選擇不管龍族怎樣一定要救朋友。然而留下的邏輯問題則是,如果敖丙最終選擇的是為了朋友不顧一切,那為何一開始要選擇“冰山壓頂”團滅陳塘關呢?

最好的解釋是,他們都隻是三歲的小孩子,所以并沒有想那麼多,隻是事情到面前了就那麼做了而已。但這樣的解釋可以讓邏輯自洽,卻難以讓主題升華。

...

并且,去掉了“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以及哪吒“削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情節之後,哲學上的得失缺少了最直接的“事件介質”,于是隻好通過主角的口中的大喊作為主題突出。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曾在采訪中說“津津樂道‘削肉還母,剔骨還父’是被文學美給洗腦了。”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這部電影從制作的時候就抛棄了文學美所以導緻了劇情上的處理邏輯混亂呢?

《哪吒鬧海》的主題得失

1979年的《哪吒鬧海》動畫在創作之初就有着鮮明的文學性觀點。王樹忱、嚴定憲、徐景達等一批大師,從宏觀上來說,要展開一場神話的回歸運動,從操作上來講大刀闊斧改編《封神演義》,從而通過“出世”、“鬧海”、“自刎”、“再生”、“複仇”的五個階段來表達戲劇沖突極為強烈的遞進關系。

在一個常規電影中,前三分之一,存在着主角從平衡世界進行受傷時刻的變化。主角原本有自己穩定的性格、穩定的認知和與世界的穩定關系,但是随後遇到了激勵事件,這件事會改變主角的生活,并且會一直持續。

然後這一事件會引導主角進入和平衡世界截然不同的“突發世界”,改變主角的未來和對未來的認知。此時觀衆因為已經跟主角建立了一定的心理聯系,會在情緒上不由自主地被這個新的世界所吸引。

在《哪吒鬧海》中,哪吒本是陳塘關三公子,卻遇到了龍王刻意不下雨并且要求童男童女的祭祀,于是哪吒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殺死了巡海夜叉,又殺死了龍王三太子,這時候他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産生了掙紮和彷徨。

有人說他是英雄,也有人擔心他惹怒了龍王,哪吒也開始懷疑自己做的究竟是對是錯。

...

在這個時候,故事會進入電影的第二部分,即中間時刻,此刻故事往往發生重大轉折,能讓主角産生深刻的反思。這個邏輯鍊是:原有價值觀→激勵事件使價值觀動搖→目标出現→産生反思。

在《哪吒鬧海》中,便是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哪吒面臨一人生陳塘關滅,或者一人死陳塘關生的抉擇,最終哪吒選擇了“削肉還母,剔骨還父”,故事的悲劇色彩被渲染到高潮。

多少年後,哪吒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的一幕仍曆曆在目,這種深沉的悲壯意境,此後的中國動畫片再也沒有也無法再現。

...

故事進行到這個時候到了高潮,情緒達到了頂點,也到了決定故事主題是否成功的關鍵時刻。此時由于已經經曆了前半段的故事,觀衆情緒已經被整個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推到了一個高潮,此時觀衆和主角的情緒就會像瀑布沖下一樣格外強烈。

于是,哪吒重生,複仇,正義得到伸張,邪惡受到懲戒。此時的得與失在三個層面全部得到滿足,觀衆情緒迅速爆發,大扭轉在短時間内發生,觀衆在絕望時刻突然看到光明。因此高潮部分要盡量設置緊密。

...

同《大鬧天宮》一樣,《哪吒鬧海》同樣取材于古典文學作品,卻從主題和立意上基本擺脫了原著,當年的動畫人的才智因而得到極大的發揮空間。然而,随着市場需求變化,中國動畫拒絕了從《大鬧天宮》到《哪咤鬧海》以來“動畫片全齡化”的定位與方向,從此走向低齡,進而商業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很多笑點在網友看來很尬,但是在影院幾乎每次都能收獲一大片的笑聲,因為觀影的小孩子中很多人無法分辨笑點是新是舊,足夠刺激笑點他們就開心,而這種低齡化的“尴尬”對于這部電影來說恰恰是一大優勢。

并且當特效與畫風,以及細節做到極緻的時候,忽略劇情的邏輯自洽帶來的視覺刺激性商業大片正是爆米花電影的典型特征,接近25億的票房也确實顯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商業片的票房号召力,在中國動畫電影中堪稱是裡程碑式的存在。

...

最後想用一位網友的話來結尾,“我曾在偉大的日月下嬉戲、我曾遨遊過浩瀚的星河,我見過那些永恒的豐碑,我驚訝于那不可複制的神話。我活在過去,亦守望着将來。我知道什麼是振奮的雀躍,也明白什麼是對往昔的撫慰。”

1979-2019,四十年一個輪回。當年的白衣少年一次鬧海斬獲四項國際大獎(具體見百度百科),再次在電影屏幕上看到混天绫乾坤圈,我們依舊心潮澎湃。我期待着,也等待着我們的動畫電影将持續的進步。

​PS:本文首發于訂閱号 新片場學院(ID : xpcedu),一個木得感情的影視教育賬号,歡迎來公号找學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