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這部經典的影片,無關鋼琴音樂,我想聊一聊關于這艘船,它承載的意義,它對于1900又意味着什麼,明白了這些,也就知道了那個議論的焦點——1900為何拒絕下船。

一.生存與歸屬

1900年的一個下午,弗吉尼亞号的一個鍋爐工丹尼偶然在一架鋼琴上發現了一名棄嬰,在與工友交流之後,丹尼決定要把這個孩子留下來,并将其取名為1900(意思為新世紀的第一個月)。1900就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成長,他有一所大房子:弗吉尼亞号;他有溫馨的家庭與家人:丹尼與全體船員;他還擁有先進的教育環境:來往人員各自對世界的認知。

在1900曾經住過的艙室裡,他與船長、樂手以及丹尼的合照貼滿了牆壁,他還在其中一張照片用筆觸記下了那個象征幸福的詞彙——Family

1900看似是孤獨的一個人,但卻從不缺少任何東西,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


...


大船與1900可以看做是命運的統一體。這艘大船橫穿大西洋,無數的各式各樣的人通過這艘船通往新世界——美國。對當時的人們而言,船上大批大批的歐洲人都是失意的可憐人,他們帶着失望和心碎離開歐洲大陸,帶着全新的希望大叫:American!American!

同樣的,船上也有許多名人,鏡頭掃過牆上挂着的照片,愛因斯坦也畫框中,許多歐洲的名人也都在其中,這些偉大的歐洲的名人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居于此,毫無疑問的是他們帶着輝煌的歐洲文明奔向了新大陸——美國。


...


當自由女神像映入人們眼簾時,船艙裡的乘客瞬間就如鳥獸散,隻留下一個孤單的鋼琴師坐在原地,1900淡然的停下彈奏的雙手,此刻,他與這艘大船是一樣的,作為一個被遺棄者。

這是這艘船對于1900的意義,包含生命,故鄉,歸屬,家庭以及共生體等多種複雜的情感與羁絆。


...


1900說,他不會讓他的音樂離開他,如同他的生命歸屬于大海和弗吉尼亞号一樣,永遠不會離去,所以他毀了那張唱片,所以他選擇與弗吉尼亞号一同毀滅。


二.天選之人

天才這樣的稱呼已經太過熟悉了,在我看來1900應該是被上帝選中的人,不僅在于他對于鋼琴與生俱來的天賦,還在于他從未離開過大船,從未離開過大海,未經曆過世俗功利的洗禮,始終清澈無比。


...


那場經典的“鬥琴”足以展現出1900的驚豔之處,同樣又是對于世俗生活表現的一種不屑。

1900始終是儒雅随和的,即便面對傲慢無禮的莫頓他也毫不在乎,反而依舊禮貌的讓出坐位,滿懷期待的欣賞莫頓的演出,把自己歸為普通的觀衆。


...


起初在妓院發家的莫頓太懂得如何撫慰人心,一首鋼琴曲下來,赢得滿堂喝彩,他用那隻沒有燃完的煙向1900乃至衆人展現着,他才是爵士音樂的第一人,舉手投足間充滿了功利世俗的味道,而1900則正好與之相反,他并未意識到“鬥琴”的意義,稍作思考,隻是彈了一首歡快的《平安夜》。

莫頓對此很是不滿,于是他完成了一場更為令人驚歎的演奏,不隻是乘客,連1900都為此動容,甚至都激動的為對手下注。


...


這一次,1900選擇将莫頓剛剛演奏的曲子再表演一遍,可是觀衆們并不買賬,發出陣陣的噓聲,在1900看來,優美的音樂應該獲得尊重,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莫頓的緻敬。

在最後一次比較中嗎,莫頓對1900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将自己畢生的高超琴藝和盤托出,隻是在音樂當中不再飽含情感,有的隻是單純的功利上的憤怒,這時的曲子已經變成了一種工具,一種炫技的載體。


...


鋼琴對于1900來說是有着重于生命的意義,莫頓的這一舉動顯然讓1900感到了憤怒,他不會允許鋼琴會被這樣“玷污”。

一曲“四手聯彈”,一支靠琴弦溫度點燃的香煙,驚豔四座,勝負已分。


...


目送莫頓離開之時,1900淡淡的罵了一句“Fuck jazz too”,而在電影開頭,導演就吐槽了爵士樂: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奏什麼,那就是爵士樂。


...


這是一種赤裸的諷刺,在20世紀,爵士樂正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歐洲人隻有白人,而黑人則是當時美國所特有的人種,莫頓則代表了的是新時代的美國文化,聯想到導演是意大利人,不難知道1900則是歐洲沒落文化的代表。借助1900這一人物,導演也編導出對于舊時代歐洲文明的留戀,即便有了新的大陸和希望,但還是願意留在這艘破舊不堪的船上,是對于一種鄉愁情感的诠釋。


...


1900對于鋼琴的情感有點類似于海賊王中香吉士對于食物的情感。香吉士在海上餐廳,不在乎錢财或其他因素,隻是因為他是廚師,對食物尊重,對顧客尊重,全部情感都賦予食物當中,食物對于他來說是傾訴情感的出口,是表達情緒的渠道。同樣的1900也是如此,沒有把鋼琴音樂當做工具,因為想彈了,因為想表達了,曲子和旋律自然就出來了,更像是一種語言,固定的琴鍵就是那麼多,可想要表達的東西确是千變萬化。


三.人生抉擇

1900曾經有兩次機會下船,第一次,他站在船梯上,望向未知的陸地,有了片刻的掙紮與思考;第二次是與麥克坐在一起,而這時,他的選擇是那麼的堅定與自在。

1900坦言過自己不下船的原因,他陸地比作鋼琴,那些陸地中的城市什麼都不缺,但就是沒有盡頭,它不像鋼琴一樣,能在有限的琴鍵上創造無限的可能,這才是他喜歡并願意做的。


...


陸地這個大船是上帝的鋼琴,是未知的,他無法掌控。這樣的解釋并不是他在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而恰恰是在為自己的勇敢做證明。

看看我們自己吧,身處這個世界,早已迷失了自我,靠着陸地社會的快速運轉,時刻調整自己為之适應,而身處大海的1900在船上則無需依靠改變适應船上的世界,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1900決定不下船,勇敢的保衛自己内心的這片淨土。


...


我們自己本身,本來都應該活成1900,成為最獨特的那個,但都在陸地中為了适應社會的運作,磨平了棱角,漸漸的帶着些許的目的性去前進,活成的莫頓的樣子。


四.摯友

在1900的心中,麥克斯是最為特别的那個,因為他始終對自己保持着一種尊重與理解,從開始到結束。

1900向麥克斯吐露了他想下船的想法後,兩人相視而談,麥克斯向1900描繪着未來美好的藍圖。


...


“你會把我介紹給孩子的母親,還邀請我周末去吃午餐,我帶着甜品和一瓶酒,你說太客氣了。然後你帶領我參觀你的家,外形就像一艘船......”兩人相談甚歡,就像多年未見的老友,一如《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對瑞德描繪的自由那樣,讓兩人對未來充滿向往。此時的兩人沉浸在這“幻想鄉”中,露出了燦爛的微笑。

最後時刻,1900與麥克斯的訣别時,麥克斯一改常态,選擇作為一名傾聽者,從始至終凝視着對方,即便眼淚在眼眶打轉,在得知了1900的想法後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最後一個擁抱作為了結,原來成全才是這個世上最難的選擇,同樣也是最具有力量的愛。


...


倘若麥克斯在最後時刻真的将1900帶下船,那1900将不再是那個真摯的1900,這樣的做法将是毀了他,那時的1900将與莫頓毫無區别,可能做為上帝的一個音符存在,而不是作為一雙創造音樂的手而存在。

随着一聲爆炸,1900與弗吉尼亞号一起沉入海底,他似乎沒有來過這世上,但又似乎永遠歸屬于大海,從未離開過,你走進海邊,或許還能聽到他彈奏的優美旋律,至少麥克斯是這樣認為的吧。


...


無論的生命,故鄉,還是對于鋼琴的理解,又或是對于人生,家庭還有摯友都是這艘大船所給予的,這是1900存在的理由,是他固守的陣地,更是他心靈的歸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