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态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态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隻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流浪地球》原著

看了《流浪地球》的電影和原著,我還是更喜歡原著裡的感情色彩。

《流浪地球》電影充滿了感情色彩,如注入了諸如希望、堅持、團結、舍己為人、對地球被毀滅的不甘心,犧牲小我的集體主義等。電影中外公與父親,兒子這些家人之間還有恨和愛,人們也會因為集體榮譽感之類的情感而感動。這樣的改編符合現在人們的心理,原著基調悲情,人們充滿了對末日來臨的恐慌,人性變得孤寂、壓抑、麻木、猜疑,人類對太陽既畏懼又懷念的複雜情感也展現得淋漓盡緻。  在原著中,道德、倫理、常識,統統要為生存減負,文明已被重新洗牌。學校教育不再關心哲學、美術、文學這些“無用”的東西;愛情消失了,兩個人的結合,隻是為了擺脫獨自越過茫茫冰原的孤獨;婚姻也失去了它本應擔負的責任,出軌或離婚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因為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沒必要傾注那麼多的感情。

看着很冷漠,不過在末日的背景下,這樣的狀态才是真實的,如果一個小孩子的哭泣就能讓全人類感動并創造奇迹,那麼那些為生存而日夜奮鬥的科學家們,比不過全人類都哭泣哀嚎來得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