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票網,《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起初分數8.9,後來8.3和8.1,這幾天變成7.9了。
之前影片發布時,說這是一部年度純愛催淚之作,并提示觀衆準備好紙巾再進影院。接着就看到評論,有的說,哭到不行。也有的說,邏輯混亂,情節重複,不被感動。
不現實,情節令人難以置信,且台灣腔的普通話時時出戲。另這是翻拍2009年的韓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其中的表演自然委婉,真實動人,制作細膩流暢,是這部十年之後的翻拍作品不能相比的……衆說紛纭,評分一路下滑。
是這樣一個故事:
唱片制作人張哲凱,父親絕症離世,母親抛棄了他。王牌作詞人宋媛媛,父母和妹妹車禍身故。兩人自幼身世坎坷,隻有彼此為伴,他們是親人、是朋友,也彷佛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哲凱,深怕自己的遺傳病症随時發作,不久人世,始終沒有跨出友誼的界線對媛媛表達愛意。随着病情日益加重,他暗自決定用剩餘的生命,為媛媛找個可以托付一生的好男人。事業有成溫柔體貼的醫生适時出現,讓他成為照顧媛媛的最佳人選,兩人按部就班發展着關系。一切看似都在哲凱的計劃下進行。
然而悲傷的是,宋媛媛已經知道張哲凱的病情,裝作不知情,聽由他安排着自己的幸福,以滿足他最後的願望。張哲凱在宋媛媛身邊含笑離世,宋媛媛也跟着殉情,這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吧。
我去看了。有感動,某個情節有點想哭的沖動,最終,眼淚還是沒有掉下來。
不是不相信愛情。雖然影片的情節不可推敲,可是愛情有什麼推敲的呢。誠如片中不斷重複的一句話:
“愛情如果可以解釋的話,這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韓版電影裡經典的那句話是:“如果愛情要語言來表達的話,那啞巴怎麼來相愛。”所以愛是無法言說的,沒法解釋的,與他人無關的。
可見,世上的痛苦大抵是因為愛情。有愛有牽挂,有愛有恐懼。所以才有禅語說,無愛無怖,無愛無憂。
觀影時,一向淚點很低,這次之所以眼淚沒有掉下來,是可以細細分析出來緣由的。一是不再二八年齡,見慣了悲歡分離,二是死亡有什麼好說的,世間熙來攘往的,不都是忙着生,忙着死麼。
你會說我無情。我說是有意無情。誰也不可能占在誰的立場,都是獨立,且孤立的個體,誰又懂得了誰的個人體驗,從來不相信感同身受的說法,也絕沒有換角色思考這回事兒。
沒有哭,因為我沒有男友患過癌,我也沒有殉過情。每天忙着生,說白了就是向死而生,且清醒無比。人生實苦,對于生命,除了妥協随順,不然還能怎樣。有時候,輕言生死,實則是無力承擔。
“不要輕易把傷口揭開給别人看,因為别人看的是熱鬧,而痛的卻是自己。”劇中人說的話,真實而殘酷。時間不會為誰而停留,無論有多愛。時間不會特别眷顧誰,無論多悲傷。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是不相信愛情了,是失去愛了,是不能和你虛度時光了。是你我近在咫尺,卻又仿佛隔了千山萬水。是分别多年以後,一個人已經雲淡風輕,一個人還是念念不忘。 ......
對于愛情,最悲傷的故事,是因為沒有一起到老吧,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是奢望。畢竟活着才可以虛度時光。
即使殉了情,在另一個時空,他們還會遇見嗎。在過奈何橋的時候,喝了孟婆湯,就永遠不認得對方了,那一起死去還有什麼意義。

人們偏偏愛看在一起的故事,哪怕一人離去,一人誓死追随。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永久流傳,話劇,電影無數次的上演,經久不衰。演員愛演,人們愛看。
羅密歐半夜來到朱麗葉的墓穴旁,殺死了阻攔他的帕裡斯伯爵,掘開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麗葉之後,掏出随身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朱麗葉身旁死去。假死的朱麗葉醒來,見到死去的羅密歐,也不想獨活人間,她沒有找到毒藥,就拔出羅密歐的劍刺向自己,倒在羅密歐身上死去。
羅密歐為何要吞下毒藥,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甚至生命。朱麗葉為何要利劍刺死,沒有了他,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假若神父早早通知到羅密歐,朱麗葉是假死的消息,他就不會喝下毒藥,他倆都可以活着。假若朱麗葉醒來,神父沒有逃走,及時告知真相,朱麗葉便可以活着。
悲劇裡沒有假如,在戲裡就是誤解,錯過,逃離,然後死去。演戲,看戲的我們,各自看到了什麼真相,不得而知。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是現世比電影更加悲傷吧。電影可以安排美好的結局,可以彩排預設美滿的人生。現實不可以,一人要離開,往往沒有預兆,如豔陽天裡的暴風雨,如冬日裡的寒冰,令人猝不及防。
一人永逝,活着的那人收藏着記憶,慢慢活成了對方喜歡的樣子,才是最悲傷的事吧。吃對方喜歡的菜,喝對方喜歡的咖啡,聽對方喜歡的歌……
殉情是短暫的痛,活着是長久的痛,如蠶食桑葉般的絲絲隐痛,無休無止。
所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現實裡他或她,有時還來不及說,餘生,我不能和你虛度時光了。而她或他還要面對人世的各種遭遇。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那個人不在了,自己還得活着,唱着給我一輩子,送一個人離開。外人看着花好月圓的,隻有自己知道,有一種悲傷,如深海的水草,日日在長,暗無天日,無法言說,無人可懂。
影片裡的媛媛和哲凱是孤兒,她們走了,不會有父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催,不會有小孩失去父親或母親……
他的絕症,她的殉情,隻是他倆的事情,屬于兩個人的絕唱。

要說别人的悲傷嗎,遠沒有讀一封林覺民的《與妻書》那樣的催人心肝。“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别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
已有八個月身孕的陳意映,幾乎哭暈過去。接着一家人颠沛流離去逃難。陳意映悲痛萬分幾度求死,公婆跪求為了腹中孩兒切莫輕生。她終日以淚洗面,孩子出生到兩歲時,她還是追随他而去,年僅22歲。終究,她還是承受不了失去林覺民之痛。
這段真實的故事,是屬于特别時代裡的最憂傷最凄美的故事,值得永久流傳。這個春天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則顯得那麼的蒼白,悲傷得空洞乏味。
歌手齊豫曾經為《與妻書》演唱過一首歌,題為《覺》,聽來總讓人心酸。
“……你的不得不舍和遺棄,都是守真情的堅持,我留守着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淩遲。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
齊豫說,每次唱起這首歌,她都是含着淚。而當下的這部電影的主題歌《有一種悲傷》則單調了許多。
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獻出生命去追尋理想,可依然是一個無常的人世。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是我們還活在,時而凄風苦雨,時而陽光燦爛的世界上,看着生死離别的無常變幻而無能為力。是更加努力地活着,還是日複一日地得過且過,時光不會給予答案。
這一生,沒有人可以永在,看人生這場戲。沒有人給一輩子打分數,一路高升,還是一路低迷,是好是壞,都是自己的事情。
這個善變的時代,情感難以恒久,愛情婚姻皆不易。可有時候人就是這樣,越不易的東西越想追尋。現實不可遇,便在虛構的世界裡痛快地愛一次,歌唱美好,擁抱永遠,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在這個春天,去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聲歎息之後,想好好活着,全力愛吧,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