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陰雨,難得下午露了太陽,坐在小陽台上,我抱着電腦,重溫了一遍《廊橋遺夢》。正看得入神,5歲的兒子跑過來害怕地小聲問,媽媽你怎麼臉上有這麼多眼淚,我看着兒子稚嫩的小臉,有一種被拉回現實的慶幸,自己不用經曆那麼刻骨又痛苦的愛情,歲月靜好也有一番别樣的美。

喜歡這部電影的各位,應該都會對最後雨中的訣别非常心痛和又十分感動吧。當大雨磅礴裡,透着車窗,站在雨中的羅伯特痛苦無聲地告别,苦澀無奈地與車裡的弗朗西斯卡相視一笑,做為觀衆的我們,大多都淚流滿面。這部經典的老電影,時至今日,可能還要面對一些觀衆對它的誤解,這樣一部講述婚内出軌的影片,緣何能成為經典,可實際上,導演通過影片真正表達的是那個時代下男女主角之間濃烈愛情,以及在那個時代下,他們對待愛的選擇。

這部電影時95年改編美國暢銷同名小說而成,據報道作者僅僅用了11天就完成了寫作,而導演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與梅姨梅麗爾共同演繹,感動了無數觀衆,并在1996年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影片提名等等。故事記錄了四天内發生的愛情,面對這樣的愛情和原本的家庭,在責任面前和自我面前,該如何選擇。影片裡那些浪漫唯美的畫面依然會讓我們沉醉,可是人近中年的我,每次看到那男女主角的心靈互動,深情的相望,緩緩起舞,心裡更是顫抖,因為大多數中年人的激情都會被瑣碎的生活扼殺,有時家庭主婦真的隻能在一個人獨處時找到一些慰藉。可是,婚姻生活比愛情來得殘酷,是有時愛情是一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人的事,婚姻裡的另一位,他那麼老實厚道普通,沒有做什麼錯事,卻無形中成了扼殺女主愛情的幫兇。當然,這是女主自己的選擇,因為她選擇不傷害愛自己的家人。

我鐘愛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原因,還源于男女主角對愛情的選擇。他們選擇在現實裡告别,但在心裡永存。男主角終身未娶,而女主在自己的遺囑裡,選擇火化把骨灰撒在曼迪遜橋下,生時遵從責任,不傷害無辜的家人,死後遵從内心,追求心靈的甯靜,我覺得人生修行,有時生在修,死後圓滿,也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态度。

我們生而為人,有欲望,但懂節制,一定是源于責任或更深層的需求,也許對自己來講,是埋沒,但有時對别人來說,卻是新生,是拯救。女主的女兒也同樣沉陷婚姻困惑中,而在她處理媽媽後事的過程裡,女主的愛情觀,對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漫長歲月中她所做的點滴,成為了對女兒的救贖。

電影片尾曲緩緩響起時,兒子跑過來奶聲奶氣地說:“媽媽,你關上電腦,跟我一起玩吧。”我說:“好,我們一起玩妖怪抓小雞的遊戲吧”。兒子尖叫着跑開,邊笑着,邊喊着,邊跑着……從那個飄渺的愛情夢中走出來,我要陪伴好現實中的小種子,看着他茁壯成長也是我的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