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

      《小飛象》是迪斯尼在1941年10月份美國首映的動畫片,時隔七十九年後,改編後的《小飛象》迪士尼全新真人版于2019年3月29日在美國和中國同步上映。

...
2019

       網絡上有很多對于電影的簡介,也有很多影評。對于電影技術層面不予評論,我根本不懂;或者有人會解構這電影,我也不懂,不過這故事本身已經足夠吸引我了。每個人看到的是同一部電影,卻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下面是我的世界——我的小飛象。

       今天是《小飛象》上映的第二天(2019年3月30日周六),上午四位以色列朋友離開成都開啟新的旅程,我和米迦勒下午一起去全球最大的單體建築——成都新世紀環球購物中心,約見了一位以色列好友צוף(我頭像上就是他),一起看了我們的《小飛象》。

一、關于個體

       從外貌來看,小飛象的與衆不同就是兩扇大耳朵,遠遠超過了其他象,這雙巨耳成為衆人嘲笑的焦點。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外貌與衆不同的人,隻要你動動手指上網查資料,什麼長毛人、多指人、無肢人、連體人……太多太多,這些不同讓人看起來很是奇怪,甚至會被說是怪胎,這些外貌特征因着社會認同感會進一步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

       有另一類人,他們的外貌看起來沒什麼與衆不同,但他們的心理卻住着小飛象,他們大都遭遇了某些環境。另一方面,他們的個性上顯得與衆不同。小時候,自己曾被一群女生擡進女廁所,然後她們向全校公布這事。這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于敏感的我來說卻是一件艱難的事。其他遭遇不在這裡詳述……。與人之間的關系于我而言,就像萌萌的小飛象其實不用羽毛也可以飛翔的心理障礙一樣。恭喜小象戰勝了自己,突破心理的束縛飛向天空。

       每個人都是小飛象,每個被人看起來是弱點、缺點、甚或“這是病,得治”的一面,都是一個神奇的世界。那些被認為是缺陷的東西正是他們這些“小飛象的大耳朵”,這耳朵可以使自己被拒絕、被摒棄、被殺掉……,但也可以使自己被歡迎、被關愛、被接納……,期待世界能夠給他們更多的耐心像祂一樣。同時,我也邀請你多多關心住在你心裡的小飛象。

二、關于教育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神奇的,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隻不過這個世界的豐富被人類相同的眼光所遮蔽。鷹被練成雞,獅子被練成狗。孩子們一點一點的被某些教育的工廠塑造為一個模樣,無論你是兔子、蚯蚓、麻雀、海豚、熊貓……,要麼都要去飛、或者都要吃竹子……。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先進篇》的典故,我很喜歡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但這種教育需要很大付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知道每個孩子是怎樣的“材”,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順利的話就非常令人欣慰。

      《論語:先進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認識自己

       就像上面說的,要先知道每個人是什麼“材”,然後才能予以合适的方法來施教。西方近代教育之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第四章談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是一直在不斷進行着的。

       揚·阿姆斯·誇美紐斯:是一位以捷克語為母語的摩拉維亞族人,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他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的牧師,并主持兄弟會學校。

       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在其《基督教原理》首卷首章就說:“真實的智慧主要地是由兩部分所組成,即對上帝的認識,與對我們自己的認識”。

       每天的生活、工作中……都是不斷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神奇、充滿激情、充滿挑戰的過程。小飛象起初也不知道自己大耳朵的用處,一片羽毛開啟了他飛翔的大門。并非羽毛的魔力,最神奇的是小飛象自己。小飛象重新認識自己時就不在需要羽毛,他學會了與自己的大耳朵相處并運用自如。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有千種奇特、萬般神奇,但我們自己是這些奇妙造化中的精品。讓我們每天都發現自己、擁抱自己、擁抱神奇,然後擁抱其他的“小飛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