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是老謀子導的發生在文革時期的一部催淚電影。看的出來,老謀子是卯足頸,要讓大家流淚。

圖片發自網絡
劇情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名知識分子陸焉識在孩子年幼時,即被以知識分子臭老九特殊年代的“特殊罪名”,在農場勞動改造,而且一改造就很多年,因為忍受不了對愛人和孩子的思念,乘着一次遷移機會,偷跑回家,由于女兒的告發被重新捉拿回農場,幾年平反回家後卻發現妻子嚴重失憶,不離不棄,想盡辦法,企圖喚回妻子記憶,并且一直陪伴妻子;馮宛瑜,一名普通教師,深愛着遠在異鄉艱難改造的丈夫,也就是上文提及的陸焉識,由于丈夫偷跑回來後的一系列變故沖突,嚴重失憶,但仍然深愛着記憶中的陸焉識,月月年年,始終不渝,去火車站接侯要勞改回歸的丈夫“陸焉識”。他們的女兒丹丹,年幼單純,熱愛舞蹈,因為父親的原因,失去了應該屬于她的領舞身份,又受人蠱惑,以告發父親為代價,希望重新取得領舞角色,卻最終不僅失去了母親的信任,被趕出家門,也沒有得到領舞角色機會,後來離開了文工團,成為一名毛紡工人,也為自己的作為愧疚。父親回來後,在父親的幫助下,重新取得母親的原諒。

圖片發自網絡
故事最後,陸焉識和馮宛瑜,兩鬓斑白,皺紋滿面,但,馮宛瑜,依然每月5号定期去車站等候,等一個已經歸來的他;陸焉識默默守護,無論寒暑冬夏,刮風下雨,他自制一輛三輪車,冬天鋪上厚墊子,夏天拉上遮陽頂棚,一直陪伴着她去等候……
電影發生在大時代下的小故事,情節簡單,情感細膩,需要通過很多細節來展現,那種深厚、不離不棄,但欲說還休又隐忍的情感。比如,陸焉識逃跑回來,為了避開熟人和周圍的追緝人員,他撕下門邊對聯一角,手寫了碰面的時間和地點,從門縫入遞入,馮宛瑜知道外邊有人,她強忍着内心深處的複雜情緒,隐忍、克制,卻又不禁淚流滿面。再比如,發現馮宛瑜對彈琴的自己印象深刻,陸焉識精心準備,用心彈奏他們熟悉的曲子,陽光灑下充滿着房間一角,馮宛瑜困惑的臉龐,陸焉識克制着内心的期待和激動,肩膀微微抖動,不緊不慢,繼續彈奏……
也許,在情感泛濫,講究憑着感覺,由心出發,活在當下而又保質期短暫的今天,那份靜水流深般深厚、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始終不渝,任何外在的打擊,乃至威脅生命和人身安全,也難以撼動的情感顯得尤為彌足珍貴。最長情,就是始終站在身旁,或者放在心底的陪伴和支持。平凡人,也可以擁有。
再說點題外話,其實,整部劇看下來,隻是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悲傷、略壓抑的感覺,劇情并不複雜,所以難以精彩吸引人,老戲骨的演技在線,大師的拍攝也到位,但是我個人總感覺有些過的煽情和渲染,并未有那種沖擊靈魂、直抵内心的觸動,興許是自己對大導演的期望值略高了些。anyway,隻是打卡又一部電影,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搜索看看哈。

圖片發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