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經典的電影。本片最經典的部分當屬影片的結尾。結尾決鬥的地點是羅馬鬥獸場,在曆史中,羅馬鬥獸場是角鬥士和動物搏殺的地方,是提供觀衆以及貴族娛樂的場所,他們把角鬥士當作動物一樣看待,把他們鎖在牢籠,和老虎、獅子搏鬥,而片尾中有一隻貓在觀看人類搏鬥,電影中起了一個明顯的反差。
片尾的決鬥中,李小龍扮演的角色——唐龍和羅禮士扮演的角色之間的對決頗有一點“高手對決,惺惺相惜”的形态。他們之間的決鬥并不是勝負的沖突、也不是利益的沖突,隻是尊嚴之間的抗衡。而且片尾的決鬥中,李小龍他本人就部分诠釋了對格鬥的理解。
李小龍認為,真正的格鬥不是在于武術的派别,也不是勝負的問題,而是在于格鬥的過程,勝負隻是一個結果,重要的是格鬥過程中用全力和對手搏鬥,就是真實的表達自己,同時也是在尊重對手。所以李小龍對格鬥的理解是,格鬥是一種交流方式,隻不過是一種殘酷的方式。格鬥将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但諷刺的是,這種方式也是無情的。
影片結尾,羅禮士在決鬥中由于過度緊張逐漸處下風,直到他的胳膊和膝蓋關節被折斷,唐龍示意他無需再繼續打下去了,因為他的對手已經殘廢,而羅禮士仍站起來,試圖繼續和唐龍搏鬥。其實他并不是想繼續和唐龍搏鬥,而是在求死,因為他已經殘廢,這樣活下去隻是一個恥辱;最後羅禮士大吼一聲,沖向唐龍,是在請求唐龍殺死他,最後唐龍不得已隻有成全他。接着鏡頭是李小龍面部的特寫,殺死他之後的神情,是一種無奈。最後唐龍把他的衣服蓋在他身上,是在表示人不應該像動物那樣死去,同時也是為了作為他的對手表示一點尊重。
在本片中,李小龍直接闡述了他對武術搏鬥的理解,以及面對現實的無奈。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現槍支,這就是李小龍對現實表達出的矛盾:武術在現代武器的時代,也将面臨沒落。
這部影片在當時來說,表述的内容和打鬥場面都完全超出了那個年代,在那個年代,世界上從來沒有像李小龍這樣的動作片,在當時來說,算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如今看的動作片、功夫片就是由李小龍而來的。
李小龍的個人魅力就在于,他是具有武人文相的古風特質的人物,隻是可惜他英年早逝,截拳道也未完善。李小龍曾說取名“截拳道”,是一件後悔的決定,截拳道不是一個武術派别,隻是一個稱呼。“沒有最強的武術,隻有最強的武者”,武術修煉在于個人,而不在于武術的類型或武術派别。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句話本身就具有哲理性,即你如何去理解這句話都是合理的,關鍵在于你能否從中得到更多啟發,并使它成為你自己的東西,這是截拳道的基本理論,故而截拳道沒有固定套路,不受規矩所限制,就像水一樣。
李小龍雖然是以武術家身份被世界所熟知,其實他的一生,始終是一個哲學家,若李小龍不去世的話,他應該會成為一個類似哲學家的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