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閑來無事總喜歡看一些老電影,幾天前又把2006年炒的比較火的一部影片——《雲水謠》翻來看了看。當年看的時候隻是覺得情節湊合,陳坤,徐若瑄等的顔值還不錯,可現在來看,看到的不是内容的好壞,而是影片背後的一點深意。有人評價這部片子愛情太淺白,角色的塑造太單一,淡化特殊時代的政治背景,其實我覺得在一部電影裡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這是屬于觀影者心理預設的問題,不能全部怪電影。
影片是由上世紀40年代兩個台灣年輕人的邂逅開始。年輕俊朗的青年陳秋水因做家庭教師而來到王家,并與王家千金王碧雲一見鐘情,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并私訂終身。但适逢台灣局勢動蕩,作為熱血青年的陳秋水為躲避迫害從台灣輾轉來到大陸,自此兩個相愛的戀人被無情的現實分隔兩岸,唯有堅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對方……導演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一幅很複古的畫面,從一個世紀到另一個世紀;從台灣到大陸,從大陸到台灣三代人為情為愛譜寫着如歌如賦、如歌如泣、如歌如訴的故事。愛情,有時候就是這樣的難以琢磨,一次交錯,一個回眸,便決定了一生的維系。完美的愛情太難得,一見鐘情,再見定情,終生不悔。和“愛有天意”相比,少了一些唯美,多了一些愁緒。但我卻甯願它是這樣,再拍一個翻版又有什麼意義?
人,漫漫長路,漫漫回憶,就是因為愛的期盼。隆隆的雪崩,巍巍的高山雪原掩埋了一個非常悲壯的愛情故事,在這裡下,同時掩埋着另一個人對愛的執着與另一人對愛的奉獻;同時,無論愛的結果如何,在這裡就讓愛的故事由歡欣、空幻、翹首以待到忠貞不渝的場景不斷地莫測變幻。
有時候癡一點,沒什麼不好,因為真正能說的上是癡的人,太少。太多的不必要的考量加入愛情裡面,把本來筆直的道路加上了重重關卡和轉角,人們在裡面迷路,抱怨,還沒到盡頭就已經退出,草草履行人類繁衍職責了事。人生過半時才恍然,我最初的愛去了哪裡。不想責怪碧雲癡,也不想責怪秋水背叛。人總有自己心理的一道準繩,到了這個界限,自己覺得夠了就好。
金娣是個既讓我羨慕又為她惋惜的女孩,羨慕的是她追尋愛情的勇氣和毅力,我總是覺得女孩子主動的愛情不會有好的結果,最後終究是傷痕累累,但是金娣追到了,結婚了,雖然秋水愛的是碧雲,但改名後的金娣,誰又能說他不是秋水的碧雲呢?悲哀的,也許也恰恰是這點,那麼多年的相處,每每秋水喊碧雲的時候,金娣會不會想,他叫的是誰,他愛的又是誰?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為什麼相信緣分?因為它才可以解釋,為什麼愛我的我不愛,為什麼我愛的不愛我,為什麼相愛的要分開,為什麼在一起的不相愛。
碧雲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秋水說: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易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