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
仙劍奇俠傳,由一款單機遊戲,進化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一個泛娛樂IP之一,涉及影視、舞台劇、漫畫小說、卡牌桌遊等多個領域。
但是,近年“仙劍IP”在最為重要的遊戲和影視兩大領域都遭遇到了滑鐵盧。
遊戲《仙劍奇俠傳6》口碑崩盤;
劇集《仙劍雲之凡》成了爛劇;
再加上多部新作前途未蔔,真是不禁讓人感慨和迷惑。
仙劍IP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如何才能重現輝煌?

①先整理一下時間線
90年代初,由于制作《大富翁》系列遊戲大獲成功,一個叫姚壯憲的男人在服完兵役後,正式加入到了遊戲公司大宇資訊,并得到了公司高層的重視。
這時候他想要打造一款角色扮演類遊戲,在總經理李永進的支持下,他與張毅君、謝崇輝等人一起制作出了《仙劍奇俠傳》(下稱“《仙劍1》”)DOS版。
1995年07月,遊戲正式推出,一發便不可收拾。
當時電腦和互聯網正是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大宇資訊緊跟潮流,為《仙劍1》打造出Windows版本,使得這款遊戲病毒式地蔓延到了全中國。

有了《仙劍1》所帶來的利潤,本來在台灣地區的大宇有了進軍内地的資本。
2000年7月,功臣姚壯憲去到北京成立軟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項目規劃與運營管理;
2001年,姚壯憲的夥伴張毅君去到了上海,成立軟星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遊戲制作的環節。
還有一位重要的夥伴謝崇輝則留在了台灣。
謝崇輝眼看姚壯憲遠在北京,便想按自己的想法來制作《仙劍2》。在制作《仙劍1》的時候,他曾和姚壯憲對劇情結局産生分歧,史稱“靈月之争”。

主創團隊内部矛盾對仙劍IP有着巨大的影響。
姚壯憲的原計劃是讓張毅君負責《仙劍2》的制作,沒想到在台灣總部的謝崇輝卻近水樓台先得月,搶到了《仙劍2》的制作權。
第一場内部鬥争就此展開。
結果是姚壯憲奪回了制作權,畢竟他才是公認的“仙劍之父”。
而謝崇輝帶着他的團隊集體辭職,留下了《仙劍2》的半成品。
因為遊戲的發布時間已定,姚壯憲有再大的能耐,也無法在匆忙中打造出一款能夠媲美《仙劍1》的作品。
2003年1月推出的《仙劍2》,遭遇到了蜂擁而至的差評。

為了挽回口碑,大宇想要盡快推出《仙劍3》,好讓大家早日忘記《仙劍2》。
原本姚壯憲授意張毅君制作的《仙劍2》雛形,變成了《仙劍3》。
僅僅半年過後,張毅君完成了任務,由于遊戲口碑銷量都非常出色,他的功勞也開始與姚壯憲相提并論,以至于後面有了誰才是真正的“仙劍之父”的争論。
抛開遊戲性方面的問題不談,就說《仙劍3》拓展了整個仙劍世界的世界觀設定,對于“仙劍IP”來說至關重要。
可以說,沒有《仙劍3》的成功,仙劍可能早就淹沒在了曆史的洪流之中。

大宇沒有把眼光局限于遊戲,在21世紀初,對于仙劍改編影視劇的念頭就已經有萌芽了。
大宇與唐人影視合作,經曆了數年的籌備,改編自《仙劍1》的《仙劍奇俠傳》在2005年1月首播。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部遊戲改編劇集,就此誕生。
雖然故事相比遊戲劇情改動較大,部分遊戲粉絲不是很滿意,但胡歌、劉亦菲、彭于晏等演員的表現和獨特魅力,令到之後的同類型題材劇集難以超越。

趁着《仙劍奇俠傳》帶來仙劍熱潮,大宇準備用遊戲《仙劍4》趁熱打鐵。
負責制作的依然是在上海的張毅君,可能是由于他想做出精品的緣故,遊戲一直到2007年08月才正式推出。
《仙劍4》的口碑甚至超越了《仙劍3》,可惜,當時的遊戲市場環境盜版猖獗,封神的作品并沒能給張毅君的軟星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帶來多大的幫助。
僅僅在遊戲發布一個多月後,上海軟星科技宣布解散。原來張毅君一早就想好了,做完《仙劍4》後,就離開大宇。
姚壯憲曾試圖挽留張毅君,遺憾無功而返。
後來,張毅君自己創立了公司,炮制出了質量不錯的遊戲《古劍奇譚》,并改編成了電視劇,成為了一個仙俠潛力IP。

當初制作《仙劍1》的團隊分崩離析,整個中國遊戲界仿佛經曆了一場地震。
反正關于上海軟星的解散,當時網絡上有着各種各樣的傳言,有說張毅君想要搶“仙劍之父”的美譽,有人說大宇不厚道逼走張毅君,各種流言組合起來,劇情都能拍出一部商戰片了。

遊戲迷們感歎,《仙劍4》再無仙劍。
但對于普通大衆來說,仙劍IP仍然風光無限。
2009年,1月網絡遊戲《仙劍online》上線,6月《仙劍奇俠傳三》播出,即便口碑都不如之前的作品出色,也無礙仙劍熱潮的持續升溫。

2011年,姚壯憲帶領北京軟星科技的團隊,開發出遊戲《仙劍5》,保持着仙劍IP兩年出一部遊戲或影視大作的節奏。
隻是沒有了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制作出來的遊戲也不複當年之勇。
2013年推出的《仙劍5前傳》,口碑兩極分化;
2015年推出的《仙劍6》,直接慘敗收場。
多數仙劍迷是失望的,危機也在不知不覺中徹底爆發。

前面是《仙劍online》宣布停服,緊接着是繼《仙劍1》班底的解體之後,大宇的又一場大型變故。
想要打造電影版《仙劍奇俠傳》的唐人影視在2015年11月29日,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開機儀式。
令興奮的仙劍粉絲始料未及的是,隔天大宇就把唐人影視告上了法庭。
原來,雙方有期限的電影版權合同,在2015年11月30日到期了。
一個合理的猜測是,唐人想要讓胡歌、劉亦菲等原班人馬回歸,但今時不同往日,都已經是位居一線的演員們很難配合檔期,導緻電影版項目一拖再拖。
眼看版權合約要到期,唐人就想“偷雞”一把,突然對外宣稱開機的消息。因為在合約期内開機的話,唐人就不用了再給新的一筆版權費了。
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仙劍IP的版權費早不知道翻了多少倍,搞一個開機儀式以及宣傳費用的錢,隻是續約所需費用的九牛一毛。

雙方反目成仇,歸根結底還是“利益”二字。
大宇不想白白錯過一筆巨款,讓唐人“白嫖”一部電影,于是選擇翻臉。
官司還沒打完,因為劇版《仙劍5》的問題,大宇再一次和唐人鬧上法庭。
《仙劍雲之凡》在2013年就籌拍,2015年4月正式備案立項,是屬于在合約期内的項目沒有争議。問題出在唐人授權了另外一家遊戲公司,做了一款配合電視劇上映的衍生遊戲。

該遊戲表面上不是仙劍,實際上是采用了電視劇的部分内容。
這相當于變相侵犯了《仙劍5》遊戲的版權,又“白嫖”了大宇一筆版權費。
大宇肯定是不幹的,于是和唐人徹底撕破了臉。
2016年5月23日,《仙劍雲之凡》開播。
正是這一天,大宇提出訴訟。唐人不甘示弱,反告大宇侵犯名譽權。
兩個東家在打架,《仙劍雲之凡》也沒好到哪去,口碑收視都慘不忍睹。

2017年1月,大宇和唐人關于電影版《仙劍》的官司打完了。
結局是唐人敗訴,不得再拍仙劍相關影視作品。
大宇拿回所有版權,不過仙劍IP卻陷入了痛苦的沉寂之中。
搜查百度指數,就可以發現“仙劍奇俠傳”關鍵詞熱度的變化。

2014年到2016年兩年間,搜索熱度突然暴漲了6次。
到了2017年到2020年三年間,搜索熱度隻是在2018年8月小幅度漲了一點。
原因是收回版權的大宇官宣了籌拍電影版《仙劍奇俠傳》的消息。
在2015年遊戲《仙劍6》、2016年劇集《仙劍雲之凡》相繼失利後,仙劍IP已經4年沒有真正的大作推出了。
不少的骨灰級仙劍迷都逐漸失去了信心和期待。在IP滿天飛的時代,玄幻仙俠世界遍地開花,觀衆各奔東西,仙劍跌落谷底。
被稱為“姚仙”的姚壯憲仍在堅守,可是當年一起打江山的“狂徒小組”早已名存實亡,負責影視改編的唐人影視又不再有幹系,大宇失去了創造出佳作的班底,仙劍IP的複興之路,已經變得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

②兩大問題
回顧完整個仙劍IP的發展簡史,可以發現,手握版權的大宇資訊一直都處在鬥争狀态。
遊戲《仙劍1》班底的内部鬥争,直接導緻《仙劍2》的失敗。
姚壯憲和張毅君懷着對遊戲的熱愛,做出了《仙劍3》和《仙劍4》,大宇卻還是眼睜睜地看着制作出精品的上海軟星科技解散,導緻張毅君出走,做出了競品IP《古劍奇譚》。
合作時間長達10年的唐人影視,确實是做出了違背合同的舉動,法院的判決就是最好的證據。不過大宇的選擇不是大事化小,尋求一舉多得的解決方式,而是直接開撕,拿起法律武器幹架。
懲罰了昔日的同盟,卻也讓仙劍的影視化道路陷入停滞。

試想如果大宇能留點餘地,不是和唐人翻臉,而是聯合炒作,私下達成利益交換,比如協商票房分成問題,隻要讓胡歌順利回歸出演電影版《仙劍》,所帶來的收益絕不僅僅是金錢方面的。
依靠情懷赢得更大關注度同時,仙劍IP還能有一個很好的過渡期。胡歌像小羅伯特·唐尼演鋼鐵俠那樣謝幕,給了粉絲一個交代,大家也不再需要念念不忘地說着“無胡歌,不仙劍”,更好地去迎接下一位李逍遙。

大宇沒有處理好公司的内部矛盾,以及與盟友的關系,制作團隊無法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創作環境,是導緻仙劍IP陷入困局的一個重要原因。
導緻大宇做出利益至上的決策,是另一個重要原因,缺少對仙劍IP的長期規劃。
泛娛樂大IP時代的開啟,要追溯到80年代,《星球大戰》系列的成功令到好萊塢制片廠開始重視系列電影的開發。
90年代末,成為華納掌門人的阿蘭·霍恩開始了他的大片策略。
《指環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蝙蝠俠》系列,《黑客帝國》系列,都讓華納賺得盆滿缽滿,整個好萊塢随之患上了“續集泛濫”的毛病。

觀衆對品質一般的續集逐漸感到厭倦,跳槽到迪士尼的阿蘭·霍恩并沒有放棄,漫威成為了他的一大利器。
負責漫威影視部門的凱文·費奇和阿蘭·霍恩一樣都知道,隻要一部電影成功,觀衆就想要看續集。不過他的方式有些不太一樣,他把不同的電影系列結合在了一起,組建成一個龐大的電影宇宙。
正是由于漫威電影宇宙的空前成功,全世界都注意到了IP運營的重要性。
不過真正影響到中國市場的,應該漫威電影宇宙的第三階段,11部電影作品中,5部票房超過10億人民币,其他的都在7億上下。

那時候已經是2016年,大宇和唐人正在鬧别扭,哪還有心思去想要發展仙劍的大IP計劃呢?
如果漫威電影宇宙在21世紀初就火爆全球,剛好做出一個仙劍的大宇,或者唐人,也許會考慮到,仙劍的影視化不是拍一兩部電視劇完事。
仙劍IP不是生在大IP時代,也注定了大宇原先的規劃布局與當下的時代不匹配。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另一個國産IP的身上,那就是《鬼吹燈》。
本來系列小說的原著作者天下霸唱可以讓《鬼吹燈》的影視作品更加統一,但當年沒有漫威電影宇宙作為參照,沒有IP運營的意識,他竟然把版權全部轉讓了出去。
然後各部小說的版權各種轉賣,導緻了《鬼吹燈》IP的割裂。

一直到2018年,大宇才正式對仙劍做出了IP運營的規劃。
這個時間點說早不算早,說晚也不算晚。
《唐人街探案》和《哪吒》兩大IP捷足先登,還有一個《三體》一直在醞釀,誰能成為中國的第一個漫威宇宙,還不好說。
仙劍IP絕對有着後來居上的潛力。
雖然身在谷底,但仍可以禦劍飛行。

③如何複興?
要重新出山,再現輝煌,關鍵不是看姚壯憲,更不是看胡歌,而是看大宇資訊這家做遊戲出身的公司能夠做出怎樣的籌劃,能否解決25年來,由兩個大問題引發的各種難題。
第一個難題,尋找能夠長期穩定合作的影視公司。
好萊塢之所以能盛産IP大片,很大一個原因是各大制片廠都能相對統一穩定。
無論是迪士尼隻給錢不幹預創作的模式,還是華納喜歡什麼都要親自管理的模式,制作團隊的環境是穩定的,很少會因為版權、合同等問題中斷創作。
就算漫威公司中間更換過東家,凱文·費奇的工作也沒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是獲得了更大的權利。

大宇自己花錢找人拍片是不實際的,畢竟遊戲和影視是兩碼事。早年的兩部《仙劍》劇集能拍好,唐人影視功不可沒。
為了能讓仙劍IP的影視化能夠做到統一而持久,找到一家靠譜的影視公司是必須的。
隻有東家們能夠和諧穩定,仙劍的故事才能夠真正地變得波瀾壯闊,成為媲美經典封神IP的存在。

第二個難題,姚壯憲需要更多的支持。
姚壯憲被稱為“姚仙”,可他終究隻是個凡人,是一個專門做遊戲的人。
他的精力有限,很難遊戲和影視兩頭抓。
“狂徒小組”的解散已經讓他在遊戲的制作上顯得吃力,《仙劍5》和《仙劍6》的反響都不如預期。
創造出仙劍世界是一回事,能運營好整個IP又是另一回事。
不必高估姚仙的能力,他需要更多人才的幫助,才能夠成為類似凱文·費奇那樣的人物,建立出一個全新的“仙劍宇宙”。
這就需要大宇有足夠的胸懷,給予姚仙更大的支持,以及創作空間。

第三個難題,擺脫“無胡歌,不仙劍”的魔咒。
仙劍IP和胡歌可謂是互相成就,目前兩部成功的《仙劍》劇集,都由胡歌主演,哪怕《仙劍三》裡面出現了李逍遙暴打他老爸的師傅景天這一突兀情節,仙劍粉絲也忍了。
唐人沒有對仙劍的世界觀做提前規劃,毫無保留地拍出了《仙劍奇俠傳》,确實是做出了一部經典劇集,卻造成了續集的開展相對困難。
在遊戲中,林月如沒有徹底死去,《仙劍2》主角王小虎比李逍遙小一輩,劇版《仙劍》卻把《仙劍2》的這兩個關鍵點做了大幅度改動,導緻想到要拍續集的時候,《仙劍2》的故事沒辦法改編,強行改編還不如寫原創劇本。
與其大費周章,不如直接改編《仙劍3》。

由于故事沒有關聯性,兩部《仙劍》劇集無法形成有效的聯動。
這導緻吸引觀衆的武器,除了原來遊戲中殘存的劇情文本,就隻剩下了角色和演員。
仙劍遊戲的一大亮點是性格鮮明的人物。唐人抓住了這一重點,兩部劇集都十分注重對角色的塑造,一衆演員得到了好角色,自然容易吸引觀衆的關注。
所以,劉亦菲、彭于晏、楊幂、劉詩詩、霍建華,都能依靠着仙劍IP走紅。
連續演了兩次的胡歌,更是化身成為了仙劍影視劇的靈魂人物。

然而一個IP不可能隻依賴一個演員,一個角色。
在遊戲中,姚壯憲就刻意回避了李逍遙的名字。
遊戲《仙劍5》裡面有一個叫“一貧”的角色,一直被一部分遊戲迷認為是老年李逍遙。
姚壯憲大可直接用李逍遙的名字,打出情懷牌,促進遊戲銷量。
但他沒有。
如果仙劍隻剩下李逍遙三個字,更多的故事将無法展開。

可惜到了影視劇,沒有持續性的故事,對胡歌的依賴一下就明顯暴露。
随着年歲的增長,年近40的胡歌已經很難再演仙劍故事中的十來二十歲的年輕主角。
本來他是可以演一個中年版李逍遙,繼續支撐仙劍劇,可惜他的東家唐人已經不能再拍仙劍影視作品,粉絲隻剩下“十年之約”的遺憾。
如今大宇是沒有辦法彌補這個遺憾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出優質的作品,用演員和角色之外的亮點吸引觀衆。
具有宏大世界觀設定的仙劍世界,還有着超乎想象的探索空間。

第四個難題,脫離遊戲的束縛,打造“仙劍宇宙”。
影視化是仙劍IP發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仙劍IP進軍大銀幕是遲早的事。
效仿漫威模式,打造出一個“仙劍電影宇宙”,是一個符合潮流的選擇。
大宇能否擺脫遊戲的束縛,或許是成敗的關鍵。
影視改編要符合原著精神,但不能完全遵循原著的劇情。
這對電影創作者來說,隻會是一個枷鎖。
能夠意識到把電影的世界觀,和遊戲的世界觀區分開,對仙劍IP來說百利而無一弊。
漫威電影宇宙做出了正确的示範方式,電影被視作是漫畫故事的平行世界,漫畫中的鋼鐵俠,不是電影中的鋼鐵俠。

對于漫畫中的原著情節,電影更多是用“緻敬”的方式,而非完全照搬。
一來電影創作者能夠擁有創作空間,二來給予了觀衆新鮮感。
電影版《仙劍》照搬《仙劍1》遊戲劇情,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
電影和遊戲的節奏未必相符合,粉絲看到重複的故事,找到了情懷,提前知道結局卻十分無趣。
所以,電影的改編必須要與遊戲劇情有所不同。
如果要打造電影宇宙,大宇必須要更耐心,更大膽。
不能急着把一個角色的成長講完,也不能把全部世界觀一下就展現出來,要讓觀衆跟随者一部又一部的電影作品去探索,去發現。
比如五靈珠可以作為像漫威無限寶石那樣的存在,一部電影隻出現一顆;或者一部電影隻聚焦一個派别,一兩個地方,等到高潮才讓所有派别一起同框,聯合抗敵。
電影是重新打造仙劍世界觀的一個機會。
既然是從零開始,那也不需要太理會原來遊戲中的人物關系了。
保留他們的原有屬性設定,讓他們出現在同一時間線上,震撼程度或許不比複仇者聯盟差。
李逍遙大戰魔尊重樓,不香嗎?

25年的時間,仙劍帶來了無窮的回憶。
誰也不希望如此一個IP就此沉淪,變成隻能懷念的曆史。
所幸一切尚未結束,挫折隻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
仙劍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