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生而孤獨,所以需要陪伴。有人陪伴了你一時,有人陪伴你一世。但是最後,陪伴在你身邊的還是你自己。」

在每個夜深人靜的黑夜裡,你會想起和誰的離别,誰又在和你漸行漸你遠。那句“下次再見”的承諾兌現過幾次。也許很多次,也許一轉身,就消失在時間的年輪裡。

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到了不斷失去的年齡。記得有個朋友曾經說過:随着年齡的越來越大,我們的圈子也會變的越來越小,身邊的人都會離我們而去,隻剩自己。我們會經曆一次又一次的邂逅,離别,再邂逅。這是我們成長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這番話,說起來是如此輕松,大道理都懂,可是真正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的時候往往難以自持。

第一次真正體會生離死别還是初中時期爺爺的去世,當時父母提前回去了,中午回外公家吃飯的時候,外公沉重的告訴我,爺爺去世了。那個時候雖然對死亡的概念還是比較懵懂,但是眼淚卻先流了出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可就是控制不住的哭,直到晚上同學看我不開心的樣子問我怎麼了,我難過的情緒又被調動起來了,邊哭邊說:我沒有爺爺了!那個時候卻也沒有想過父母的心情,父親吃不下飯,我便說,爸爸,你可以聽聽音樂,聽音樂可以增加食欲。現在都還記得父親和母親當時一臉苦笑的說,你現在還不懂。

不禁想起之前看過一個故事,作者的外婆去世了,媽媽在醫院努力克制情緒,默默的流眼淚。但是一回到家就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抱着女兒大聲痛哭,隻說了一句,媽媽再也沒有了媽媽。家人之間的羁絆往往是更讓人難以釋懷。

錢鐘書先生曾給楊绛先生的誓言裡面說:“從此以後,我們三個人,隻有死别,再無生離”。而當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楊绛先生不禁歎:“我們失散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迹,生命也是一場接着一場的離别。在《朝花夕誓》裡,“離别之族”的長老把這種孤單感歸咎于愛,不愛任何人就不會感受到思念,失落,飽受記憶折磨産生的孤獨感。在她們漫長不死的一生就是不斷的看着自己親近的人離開的背影。這是一件何等殘忍的事情。她甯願把這種孤單寫在“奧希比爾”布上,因為他們會陪伴着你哭泣。而女主瑪琦亞則用自己的所經所曆裡告訴我們,離别不止有痛苦。

正是有了自己在乎的人,才應該更要陪伴在他身邊。因為孤獨是人生常态才顯得陪伴尤其重要。瑪奇亞在最絕望的時候邂逅了還是嬰兒的艾瑞爾,當陽光灑在艾瑞爾身上的時候,她看到了新的希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希望裡重生。

15歲的瑪奇亞并不知道怎麼去做好一個母親的時候,她又邂逅了蘭格一家,蘭格的媽媽教她怎麼去養育,做一個媽媽。

但是,在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危險的時候又離開了他們,帶着艾瑞爾開始了四處漂泊的日子。在這段日子裡,瑪奇亞仍然在努力尋找做做母親的答案,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其實,沒有找到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因為她教會了艾瑞爾如何去愛别人。這些種種的美好記憶,隻要她還活着,曾經愛過的時光就會永遠珍藏于心。

既然不能永遠守候,那就認真告别吧。

在看到艾瑞有了自己的愛人孩子後,她退出了他的生活。在知道艾瑞爾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她又回來了,回來和艾瑞爾好好的道别。輕輕地對他說:我回來了。

并不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離别都是悲傷的,真正的成長是學會勇敢的告别。過去的承諾是媽媽不會哭,而在蒲公英花雨裡的放肆大哭,也是對過去所有的邂逅進行收尾,徹底釋懷。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離開的人就帶着她的記憶繼續前行,不能因為不想看見花的凋謝便不去種花,也不能因為害怕離别而不去愛人,沒有轟轟烈烈的離别,隻有細水長流的消逝。隻要活着,就能邂逅新的離别,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