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個日本電影,由石井裕也執導的《編舟記》,講述了一家出版社的辭典編輯部裡,一些人用了15年的時間完成辭典《大渡海》的編輯工作,這個過程枯燥寂寞,卻也有些絲絲入微的幸福甘甜。

日本人很重視匠人精神,十分擅長也十分推崇将簡單的工作做到極緻。

想必《但是還有書籍》的第一集參考了這個電影的題目吧,看起來還是蠻有感覺的。本集主要介紹了一個和書籍相關的職業:編輯、譯者。他們鑽研逗号句号的學問,在細微瑣碎中找尋生活的不同意義。

朱嶽,後浪出版公司主編,緻力于挖掘優秀作品,提攜本土純文學新人作家,是一位i理想主義型人物,以發現好作品為事業目标。

在被稱為“闆凳一坐 一輩子冷”的古籍編輯崗位,俞國林已經工作十八個年頭,策劃出版多位名家書籍,為了出書籍《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多年不放棄奔走協調直至出版發行。

範晔、北京大學西文教師,“讓譯書成為買書的借口”是他自己發明的一個口号,他承擔了《百年孤獨》的翻譯工作,成為首個正式授權中文版本的譯者。


...

             
             
           

一生中若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精專的事兒去做,多幸福!編輯、譯者,都是與孤獨相伴的職業,他們是和書籍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他們躲在幕後,從不喧嚣吵鬧,用細細密密的針腳,縫起這萬千小舟,聯接起讀者和作者的思想交流。

平時裡也很愛看書,曾淺薄的理解編輯行業就是審閱稿件,校對文字,如此種種,簡單易做。如果将書山字海呈現在我的面前,那冷不丁讓人措手不及的景象也會讓人有些吃不消吧。

厚厚的書本之下隐匿的是顆顆兢兢業業匠人之心,艱苦枯燥的背後,或許有外人難以體會到的喜悅與快樂。“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高齋曉開卷,獨共聖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案頭見蠹魚,猶勝凡俦侶”。與作者産生共鳴那種幸福感離不開幕後文字工作者的付出與努力。

生活中每一個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人都是值得尊敬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