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宸汐緣》之前,自然先要說說被廣泛議論的雷同問題。《宸汐緣》又名《三生三世宸汐緣》,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似乎有着不解之緣。

​其實這兩部劇在劇情上沒有任何聯系,隻不過裡面的男主身份都是戰神,且為同一個導演及出品方,當然"大背頭"加堆疊的層紗造型也都出自張叔平之手,但看過便知,它有着獨立的故事體系。

此外容易被聯想到的還有《花千骨》,同樣是"老神仙"加不谙世事的無垢少女,一個冷面心熱,一個擁有足以毀滅天下的力量而不自知,用矛盾對抗矛盾。

...

但《宸汐緣》中靈汐是一隻叽叽喳喳的小雀仙,題目中的"緣"字也點明劇情會圍繞愛情展開。花千骨卻出生便克盡滿城鮮花,更側重描述逆襲及成長,所以本質上兩者并不相同。

明确了這點,我們才能用更加客觀理性的目光來看待這部作品。

《宸汐緣》由林玉芬、梁勝權、任海濤、郭虎執導,張震、倪妮、李東學、張芷溪等主演。講述了戰神九宸被封印,無意間靈汐喚醒了他,從而互生情愫的故事。期間經曆各種内外夾擊、身份與立場的劇烈碰撞,并在次次輾轉中不斷救贖,大情小節都十分豐富。

...

很顯然,仙俠劇與電影咖是這部作品最大的賣點。

先說前者,中國人的傳說知識構成體系十分統一。仙界是存在的,正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那裡廣袤無垠,各種法則均不同于凡世,但神仙卻在背負的責任之外,總能體現出一絲人類獨有的溫情。尤其他們的身份也分三六九等,跨階層的愛戀非常容易被津津樂道。

可見所謂仙俠,其實就是一群能夠輾轉輪回、有血有肉且武力值極高的人,輕易不會消亡的特點也讓他們的愛恨情仇更為激烈。

...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掏心之後常人會死,但仙界的戰神不會,而痛苦是一樣的,這就很容易把愛情表達得更為炙熱,此外血量也更足,沒有死亡做結束,情緒會被渲染到極深的程度。

因此這種類型受衆頗多,幾乎在每年暑期都會上演,仙俠劇的開山鼻祖是《仙劍奇俠傳》,李逍遙跟趙靈兒的組合不知道迷醉多少追劇兒童,也很容易跟觀衆留下神仙都長的年輕好看的印象。

其實還要看設定,所謂仙風道骨不能隻停留在臉上,那是整體所呈現的無懼與飄逸,《宸汐緣》要抓的正是這點。

...

沖破仙俠劇固有觀感需要勇氣,卻總要有人去嘗試,神仙必須心懷蒼生,但從把這單純看作責任到徹底融入骨血之中,需要的是時間。

九宸已經活了二十萬年,若他仍是少年感十足,這才是真的草率。觀看《宸汐緣》,特别在前期整體劇情比較平淡的情況下,給予充足耐心的過程,其實也是無限接近九宸人設的過程。

毫無疑問,作為仙俠劇《宸汐緣》是合格的,甚至在創新方面還帶着驚喜:神仙打架是為了愛情,又不拘泥于愛情,永遠心懷蒼生,又不會愚頓到眼中隻看到蒼生。在教條中找尋可以借力的點,或許對現實裡的觀衆也會有些許啟發。而仙俠以外,被群嘲的《宸汐緣》差點栽到電影咖上。

...

張震是誰?高逼格觀影人群偶像的代名詞,他每拍一部作品便學會一項技能,這在坊間被廣為傳頌,禁欲系是他的鮮明特色,通俗點說就是"逼格高、夠洋氣",這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認可需要積累。

倪妮又是誰?大名鼎鼎的謀女郎,在熟欲跟清冷間能夠自由轉換,在拍《金陵十三钗》時英語技能達到閃亮水準。

兩位能自如遊走大熒幕的演員,這次是屈尊還是自甘堕落地為錢低頭?說法很多,成片初期也讓此類猜測愈演愈烈。

...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張叔平,完全暴露出演員的發際線以及漸變和輕紗元素,這似乎成了由他執掌的古裝劇造型标配,當然偶有例外,比如《醉玲珑》裡的蝴蝶結,于是沒了劉海加持的張震和倪妮被即刻"醜拒"。

各種"好顯老"的評價撲面而來,事實上,這種梳妝風格的重點正在于簡單和隐晦,與"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神仙們最為契合。

當我們要講好一個故事,一部劇也就成為整體,服化道真正的作用在于讓畫面更和諧、角色更突出,而不是死摳細節,畢竟這不是Tony的走秀場。

所以觀衆其實也應該适度轉變觀念,局部以外,整體雜而不亂尤其重要。

...

這不是張叔平理解的仙俠或演員本身,而是基于《宸汐緣》,他所能做到的最好的诠釋。

事實也證明習慣之後,這種徹底突出角色形象的做法很有韻味,同時貼緊頭皮的束發部分也令散開的長發及衣衫更為飄逸,急緩對比情緻滿滿。

一衆負評之下,很多喜歡這部劇的觀衆們隻能數落完又接着追,偷偷摸摸甚是辛苦。

如今似乎成了不從衆便瘋魔的時代,大到理财方法、小到穿衣戴帽,每個人都謹小慎微,生怕一個跟不上便被狠狠甩掉。所以《宸汐緣》哪怕很快口碑回暖,心裡默念"真香"的人也隻能試探着表達。

...

等到豆瓣評分從慘兮兮沖到7.4,整個風評才終于轉變過來。這時候難免又有質疑産生,這份進步會不會也是從衆心理作祟?基于看過這一大前提,相信答案是否定的。仙俠劇跟電影咖所造成的道路曲折已經講完,《宸汐緣》另一個專業之處則體現在演員演技。

诟病于張震接了沒營養的仙俠劇時,有沒有人想過好演員都會有多做嘗試的心理?演了那麼多靠眼神表達豐沛情感的人,想在這種類型劇中做個仙,其實無可厚非。

而且這個仙明顯經過精挑細選,九宸身上既有大仁義,又有細微處的個性流露,可以披荊斬棘如同少年,也能老練狠辣狀如老炮。

...

兩番輾轉,同樣都是失去靈汐,第一世被靈汐誤解,明明彼此為對方付出太多,卻因為不可控的煞氣矛盾四起,懷着悲憤,靈汐自盡于刑台之上,但求不要與九宸再續前緣,接着死在九宸懷中。

無數雙眼睛盯着自己,戰神之名猶在,靈汐已經做出犧牲,九宸唯有隐忍,把自責和悲痛埋在最深的心底。

如果一直關注,其實該劇口碑正是從這時候有了峰回路轉迹象,之後到第二世,九宸來到凡間,經曆過更多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也變得更加富有同理心,更加柔軟。

...

于是在安穩度過這次劫難的想法失敗之後,看着再一次死在自己懷裡的靈汐,他終于不再自欺欺人,哭得像個被搶了玩具的孩子。

隻是這份痛徹心扉,絕非擦幹眼淚就能忘掉。兩場離别戲,即便遮蓋住背景畫面,情節和對應的情感觀衆們也猜得出來,這就是演技的魅力。

倪妮的表現同樣驚豔,身姿靈動,眼神豐富,如果說九宸的情感屬于厚積薄發,靈汐的則更接近于常人,邊付出邊學習,愛情這堂課,即便神仙,也很難做到無師自通。

...

明明不能相愛,卻偏要沖破一切阻力愛在一起,看劇情介紹最終煞氣還是出世,為了拯救愛人跟蒼生,九宸拼命抵抗,最終倒在靈汐懷中,這樣的設定确實能避免重複,也可以将整部劇的主旨經一步提升。

隻是觀衆們也不必早早做好悲劇結尾的準備,畢竟輾轉猶在,即便分開,兩人也仍有可能在某處再次相遇。

或許這也是仙俠劇能夠體現的一點警示,作為凡人,一切都隻有唯一的機會,所以在可以努力的時候務必要拼盡全力。

...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整部劇的特效雖仍有進步空間,但構圖卻毫不含糊,很多角度顯然是打磨多次的選擇,玲珑精緻和意境并存,同時色調清新淡雅,每一幀截出來都是精美絕倫的古風海報。

足見一部劇想做到"真香",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及整體的專業性缺一不可,大運從不是撞出來的,好評也隻會給有準備的作品。

《宸汐緣》敢把仙俠劇和電影咖這兩個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融合,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自信,這份底氣來源于講究,真正做到整體到細節,全程把握有度。

...

觀衆可以選擇不堪,但看了,就一定會愛上。真以為冷淡氣質的張震不會表達炙熱的愛意,真相信實力與時尚并存的倪妮壓不住小熒屏?現實足以啪啪打臉。在這個被吐槽為"以往我追劇,如今劇追我"的暑期檔,各路"選手"都使出自己的殺手锏,用以"拉攏"和穩固觀衆。

《宸汐緣》反倒另辟蹊徑,安靜的如同隻是觀戰選手,沒有大肆宣傳,也沒有不斷強調自己的優勢,一切全靠觀衆自己發掘,随波逐流中,這點倒帶了點感人意味。

其實一部劇怎麼努力讨觀衆喜歡都不為過,畢竟受歡迎是其存在的重要意義,但要想取得真正的好成績,專業永遠比噱頭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