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路

bgm: 昨日青空 ——尤長靖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晚上,和一個從十一歲起就參與我人生的人去看了等了不知道多久的《昨日青空》。

對這個IP的記憶,最早能追溯到六七年前在現已倒閉的書城的門口薦書處。那兩個藍天下的笑臉,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電影很平淡,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也許唯一的高潮是結尾處主角離開時發現的真相。但這樣平平淡淡,才是我們大部分人的青春。

這不是一篇影評,這是我自己的青空。


一首老歌唱了又唱

一些人會永遠放在心上

這是電影的開場旁白中的一句話。

多年後因與老闆理念不合而辭職的男主角回到了家鄉,在自己的小床上回想從前的種種。那些曾經對自己無比重要的人,已經十年沒見,但那些在一起的歲月,卻依舊清晰。

新歌很多,但在某些時刻,那兩首與他們共同的歌便在腦海中響起,回憶翻滾,讓人措不及防。我們都在長大,不知道在哪個路口,就丢失了某些人,悄無聲息地,他們的世界與我再無交集。可人就是很奇怪,也許不記得前天看到的東西,卻能記得十年前與某個人之間的事。回憶隻需輕輕一拉,便能連根拔起,那些場景像發生在昨日般熟悉,在眼前循環播放。

有如劇中。

畫筆與紙在竊竊私語,想留住那些回不去的時光。


長大的我們能演好别人

卻唯獨忘了自己

在“高考倒計時”下的數字越來越小,緊張,卻也無比期待。

我有一個明确的目标。有一個最喜歡的科目,打算報考的是最喜歡并可以去讀的專業,到了某間大學從學習到娛樂的生活的計劃,在大學要争取保研。

一切的一切似乎隻差四張試卷的完成。


但在點開信息的那一刻,出乎意料的排名像一桶從頭淋下的冰水,一切的感覺在那股寒意中消失。那一刻,好像一切都無所謂了。

Plan B。

進入了心中排最後但也還不錯的院校,讀了自己最喜歡的專業,以為一切能重新開始時,卻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早已忽略了自己。

很多時候不敢去深究,自己所以為的“最喜歡”是否真的是最喜歡,抑或是那種“喜歡”的情緒早已感受不到,所謂的“最喜歡”隻是自己所希望的最喜歡。

很多時候以為是在做自己,但那個自己,也許隻是一個角色,舞台上逼真的演技收到了很多掌聲,最後也騙過了自己。


上課風都吹得倒

下課狗都追不到

坐着不能入睡的我,總能看到課堂上千奇百怪的睡姿,印象最深的,還是初中某個為了自己喜歡的人通宵的小夥伴。

課後,也許我們班第一個出教室的就是我了吧,可以沒有理由地去操場晃悠,看到熟悉的朋友一起投幾個球。也會到一個曾經有我名字的地方,拉着人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後來更多的,便是在某個人必經之路上聽歌。再後來,第一個出班是真的,聽歌是真的,想見面的心情卻不知道去了哪裡。


懂事  都是父母的虧欠

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很懂事的人。

小學時懂事的沉默,初中時懂事的離開,高中時懂事的勸解。

懂事不是褒義詞,因為裡面可能包含了太多的悲傷與無奈。可終究是最親的人,哪有那些所謂的虧欠,隻不過是“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選擇。

縱然有無數次的失控與後悔,我最終的選擇,還是一起面對。

原來懂事不是真的懂事,而是有些時候學會不懂。


人生的第一次心動

還沒來得及勇敢

就已狼狽不堪

如主角一樣對心儀的人求而不得,才是大部分人青春的常态吧。

想想自己從第一次的心動開始,從遲到的勇敢,到不合時的勇敢,最後無路可退的勇敢。

即使每一次都狼狽不堪,但從不後悔當時的勇敢。而現在,沒有了孤注一擲的勇氣,隻剩畏首畏尾隻會逃避的自己。

喜歡這種狀态,害怕某個人突然打破内心的平靜,但更害怕那個人永遠不會出現。



今天在《萌芽》上看到一句話,“邏輯上,你能耐煩地寫好你的十五六歲,日後才可能有機會寫好你的五六十歲”。我不知道五六十歲時是否還在寫關于自己的東西,但我想,那篇文章,應該留給十八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