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5月,在德軍的淩厲攻勢下,英法聯軍被逼退到了海邊,40萬人受困于法國東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

萬分危急中,英國傾全民之力,實施了發電機計劃。

一時間,驅逐艦、遊艇、駁船、拖船、漁船和客輪從英國各個港口湧向敦刻爾克。

9天之後,33萬5千名經過戰場考驗的英國士兵被運回本土。為徹底扭轉二戰局面預存了實力,夯實了基礎。

電影《敦刻爾克》講述的就是這段曆史。

與其它戰争片的區别在于,《敦刻爾克》始終捕捉極端情況帶出的各種思想和行為的對壘。

片子幾乎沒有出現一個敵人,對壘是在内部。

1.

伴随着巨大的犧牲和付出,密密麻麻的士兵們守在海灘上。

他們沉默、隐忍,統統皺着眉頭。仿佛是在等待命運的裁決。

轟炸來臨。士兵們像大型團體操的演練,縱隊散開,迅速卧倒。

一波結束,一波開始。

一波接着一波,沒有站起來的就再也不會站起來了。

對白極少,開口說話就是大事要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幹脆,直接,毫無掩飾。

丘吉爾指令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要“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起離開這裡”。

執行卻大打折扣。

要英國士兵先走,而不讓法國士兵上船。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法國士兵扒了死屍軍裝穿在身上,冒充英國人吉布森。他的謝意是一鏟一鏟讓吉布森入土為安。

英國士兵湯米剛到海邊,“吉布森”連忙把水壺遞了過去。他得到了湯米好感,以後,他們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二人擡起傷員沖上了紅十字船,又被趕了下來。他們隻好藏身防波堤橋墩。

終于上了驅逐艦。吉布森沒進艙,他總是緊張不安。

果然,起錨不久,船被魚雷擊中。

吉布森沒有獨自逃走,而是拼盡全力拉開艙門,救出了湯米和艙裡的人。

驅逐艦目标過大,不是被飛機炸翻,就是遭到潛艇魚雷攻擊。很難幸免。

湯米和吉布森決定跟着高地兵團的8個人駕小船走。

小船擱淺,他們躲在裡面等待潮汐。

德軍卻把小船打了無數個洞,潮水湧入,需要人下船以減輕重量。

可誰都不願下去,因為一冒頭,必然吃槍子。

高地兵團一夥的頭兒A,要吉布森下去。說他是德國間諜。

不過是個借口。

湯米認真辯解,說吉布森救過我們的命。A說,就讓他再救一次。

湯米阻攔:這不公平。

A認為生存裡沒有公平,必須有人下船,大家才能活。吉布森不下去湯米你就下去。

湯米當然不幹:憑什麼,我要回家。

A端着槍:吉布森下船是我們回家的代價。下一個出局的就是你。

湯米想你算老幾,要誰下誰就下。

A講明:我們兵團的人多,我們說了算。

湯米反應過來。這個臨時團夥裡,他和吉布森是後加入的。

2.

記起一則雞湯。

說有一個熱氣球上升時遇到故障。必須要舍棄一人才能升空。而上面三人都是頂重要的專家。

該舍棄誰呢?

讨論半天也沒答案。一個孩子喊了一句:把最胖的扔下去。

結論是:轉換思維,簡單而直接的答案是最合理的。

其實,最合理的也不見得就能實施。扔誰不扔誰,隻看重量行不通。

同樣的。

要吉布森下船的辦法本身有問題。

因為船一直漏水,出局一人,船仍會進水。第二個出局,繼續進水,得沒完沒了的挨個請人下船。

第二個辦法是調兵,消滅開黑槍的德軍。這個最好,但誰有調兵權,也不會呆在船裡。

都行不通。争半天也沒能轟誰下去。直到船被打成篩子,漏水堵不住。開出不遠,隻能棄船。

吉普森不通英語,沒能聽懂大家棄船的呼叫,永遠地留在了那艘小船上,很是悲劇。

其實争論不休沒有用,早早看出這是一艘不能給人帶來安全和希望的小船,想辦法離開,才是比較明智的。

再講遠一點。

若太陽系發生内亂,最外圍的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被開除了)位置優先,可能最早跑掉。吉布森在甲闆上就做了一回海王星。

若呆在小船裡。那個臨時團夥是要排座次的。一旦發生不測,吉布森和湯米像原子核最外層的遊離電子一樣最先被甩掉。

所以,各個圈層,圈内圈外,各有各的機會和不足。不必自得也不必自慚形穢,這由特定的時間和情況決定。

3.

學到的道理幾乎是虛無的,而碰到的現實都是現實的。

湯米除了生存法則還有他的教育背景形成的文明程度。士兵A隻有生存法則。

兩個不同步的思想體系,必然會發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情況。

湯米固執的要知行合一,現實不是不讓他知行合一。而是在極端情況下,沒有時間讓他形成一個完備意見,可以說服甚至戰勝E的、大家基本認同的“生存第一、先來後到、恃強淩弱、弱肉強食。情義啊什麼的統統靠邊” 的原則。

所以,湯米也覺得要大家同意自己那一套有難度,隻得含糊其辭:這些我都懂,但這樣做是不對的。多一個人少一個人不會有什麼問題。

情況的确太極端了。

40萬人晾在海灘任人宰割,頭上是德國飛機的狂轟濫炸,海裡有魚雷伺候。8萬人死于轟炸。

軍事撤退變成了逃亡。跑慢了連命都沒有,湯米上個大号兩次都蹲不踏實。

随之而來的求生本能衍生伎倆比比皆是,既有相互抛棄,也有抱團取暖。

遇到“誰下船誰不下船”這樣的問題,人們根本不用想,自然就是生存第一了。

隻有湯米腦袋裡還有一絲不切實際。

不過,至少可以認為,隻要脫離了那個環境,大多數人是偏向湯米的。

不然如何解釋人類社會一直在向更高級的文明進步。不管中間有過多少折返,這種進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4.

有史以來,有人天生就有英雄主義情懷,盡管一直伴随着不理解,指責,甚至诋毀。

比如波頓指揮官。比如飛行員法裡爾、科林斯。

還有道森船長這樣的。

道森船長是遊艇月光石号的船主,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月光石号被征用。

道森在征船人員不解的目光中,解開纜繩,自己把船開走了。說是要跟船在一起。

小兒子皮特說船長兒子也是。皮特同學喬治也不聲不響地上去幫忙。

道森大兒子是飓風戰鬥機飛行員,參戰3周後陣亡。帶給他的除了巨大的悲痛,還有一種榮譽感。

他覺得去運送困在敦刻爾克他兒子一樣的年輕士兵,理所當然。不用誰動員他。

道森這個人物有藍本,他叫查爾斯.賴特勒。參加了一戰,獲得過英國政府的十字勳章。

道森緊趕慢趕,沿路都在打撈落海的士兵。

英國飛機被擊中墜海,道森全速前進沖去解救飛行員。

皮特大叫:小心引擎要爆了。說不定他已經死了。

道森回頭罵兒子:臭小子,我聽到了。他可能還活着。我們得去救他。

敵機飛來,道森叫皮特駕船,他在船頭指揮。月光石号開足馬力沖出了敵機的俯沖航線,躲過了炸彈。

科林斯感覺這老頭兒太棒了。

5.

海軍士兵E被道森救起後簌簌發抖,躲在甲闆角落不肯進艙。

喬治問道森,E是懦夫嗎?

道森認為E隻是被魚雷吓壞了,不太正常。

他對皮特說,你如果挨過轟炸,你也會這樣的。

E要求道森把船開回英國,說去敦刻爾克就是死路一條。

道森耐心說服:孩子,去喝杯茶,暖和一下。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們必須先去敦刻爾克救人。

E很激動:你到那裡能做什麼,你這歲數應該在家養老。你這個老傻瓜,趕緊掉頭。

道森說:如果讓德國人攻過海峽,哪裡還有家。這事無法逃避。

E很鄙夷:你連槍都沒有。

道森問E,你有槍嗎? E回答當然有了,一把303步槍。

道森問他,那它幫你擋住了轟炸機和潛艇了嗎? 這事沒商量。

E去搶方向盤,撞到了身邊的喬治,喬治倒地昏迷不醒。皮特要父親把喬治立即送到醫院治療。

道森沒有理睬E“不去敦刻爾克”的要求,也沒有答應皮特立即返航。

可他在遊艇荷載隻允許裝21個人的情況下,像一座燈塔,給了飛行員科林斯和一百多個泡在海裡的士兵以生還的希望。

像道森船長這樣的人,内心永遠不會潰敗無序,永遠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勇氣永遠在線。也不在乎人們的不理解和責備。

有時候說希望是互相的,那是因為身邊有道森這樣的人物存在。

6.

相對于地面的被動,空戰更加激烈。

當時的情況是,英國皇家空軍飛機少,也沒有掌握制空權。

1号長機被擊落,2号科林斯落海,3号法裡爾打完最後一發炮彈,燒了自己的飛機被俘。

飛行員們盡力了,但條件滿足不了需求。

地面步兵被炸得發毛,開口就罵:你們空軍都幹嘛去了,讓我們挨揍。

面對指責,科林斯不能解釋什麼。他的戰友們都已經去了天國,他是幸存者。

隻有道森拍拍他的肩膀:我們知道你們都幹了什麼。

也是,若沒有空軍呢,喪生人數可能就不隻8萬。

《敦刻爾克》道盡希望的蕭索和渺茫,引出人性惡劣的一面,也砥砺出人性閃耀的一面。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各各交出底牌,猛烈對沖,徹底碰撞。

撕去面具,鑒别過濾。一種新型的關系才會擺在面前。

7.

都在敦刻爾克這個險惡的地方,有人境遇慘到無比,有人運氣好到無比。

世間硬是沒有絕對的公平。

片子裡有個士兵C很是另類。

大家争先恐後蜂擁上船,他落在後面,不着急,不恐慌,也懶得去擠。

索性在防波堤上美美地睡上一覺。

懸在海上,沒遇到魚雷。低到塵埃裡,也沒碰到炸彈。躺着,愛誰誰。

待33萬5千人都被接走了,C懵裡懵懂地醒來,發現隻剩自己孤零零地立在堤上。

怕還是怕的。

可這時波頓指揮官在堤壩那頭招呼他,像知道他醒了,如約而至。

C上了最後一班船。

這是接送軍官的,待遇極好。C離開了這個倒黴的卻是他福地的敦刻爾克。

這不是運氣是什麼?

用四川話說,他踩到粑粑唠。就是運氣來了,門闆都擋不住的意思。

導演用心安排這樣一個角色C,是給滿屏陰霾的悲壯、憂郁刷新。

預示黑暗即将過去曙光就在前面,反法西斯戰争即将赢得勝利。

8.

地圖上窄窄的英吉利海峽是一根線,在IMAX的恢弘表達裡是祖母綠的海水,無邊無際沒有盡頭。

防波堤向大海延伸出兩條清晰的等邊,堤上湧動着無數士兵的鋼盔。

似三角和圓的簡筆畫作。

湯米、吉布森和阿萊克斯并排坐在灘塗,凝望遙遠的地平線,稀拉的人群,海水閃亮漫流和遠處袅袅飄忽的狼煙。

略微單調的眼神,讓上船被轟,下船被炸,逃無可逃的險惡,被動等待的無力、壓抑和沉悶盡在其中。

片末才現出暖色調。

燃油已盡的法裡爾敲下了BF-109德機,在逆光中滑翔低飛,宛若夕照剪影。

即便是戰争片,諾蘭也用色考究,構圖典雅。

漢斯.季默的配樂貼切地融入壯闊且悲情的大撤退。

字幕那段,有空裡流霜,有汀上白沙,旋兒又有花林皆似霰的意韻。

靜靜聽完。

安.蘭德說,藝術家依照自己純粹的哲學價值觀而對現實再創造。(《阿特拉斯聳聳肩》P3)

拍片現場的諾蘭導演,說話速度和衣着跟上台領獎,參加訪談差不太多。

他用不折不扣的自信帶來的平靜,挖掘、還原了那段意義深遠的曆史。

《敦刻爾克》是諾蘭導演的第一部戰争片,不亞于以往,依舊牛逼閃閃。

End

圖片源自百度,謝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