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追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話題電影,本片在美國的亞裔社區和主流媒體引起的轟動,也許很難為國内的朋友們理解;即便是身在北美的一代華人,大約也不太容易能夠理解這部電影所引起的社會反響。因為無論如何從任何角度看,這都是一部口水電影。本片大約在什麼語境之下,都和“優秀電影”這種評價絲毫扯不上關系。
這部電影是一種非常直接得近乎簡單粗暴的,毫無節制地混合亞洲元素的,幾乎套得上所有Cliché意義上的,對海外華人群體想象的混搭描摹。毫無疑問,這就是好萊塢電影體系裡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Panda Express/左宗雞/蒙古牛/湖南雞/炒雜碎。這就是當下這個時代,好萊塢,或者說北美社會,對于華人群體的符号化大集合的想象之大成。這種符号化意象的堆砌:是美國人想象中的中國人,是中國人想象中的美國人,是在美中國人眼中基本從來沒見過的美國人想象中的中國人和同樣也從來沒見過的中國人想象中的美國人。
當然,我們這種批判畢竟不能脫離語境。因為即便都可以用“Chinese”這種概念一言以蔽之的圈起來。但顯然,中國人/亞洲人、海外華人華僑亞裔、和在美國的華人華僑亞裔這三者之間有着泾渭分明卻似乎很多時候也剪不斷的複雜關系。即便在海外,對“Chinese”這種身份的自我認知千差萬别,态度也非常迥異,但不管願不願意,一個社會整體對這個群體的印象投射又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把這樣也許完全不同的人群都綁在一起。
這就無可避免地産生了在美二代三代華人之後整體上或多或少都要面對的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因為這種認同的需要大多數時候可能并不是來自于個體自我選擇的結果,而是或者來自家庭意義上傳統影像的力量,或者來自社會意義上認知意象的集體投射。這話要繼續往下說的話,那就肯定沒了邊了。
扯回電影: 《追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是一部“全部亞裔導演、制作、出演、發行,且面向西方主流觀衆,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電影”。這樣一部作品,美國的亞裔曆經了太長時間,克服了太多的困難,才走到這裡。就像左宗棠雞,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中餐”,即便我們都不怎麼喜歡吃,或者會去吃。但這背後的,卻是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熟悉的,可能曆經數代奮鬥才有的,那些和我們長相類似,但經曆卻完全不同的人群的努力結果。
即便左宗棠雞在我們嘗起來似乎的确不怎麼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