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美國影片《決戰中途島》是一部毫無意趣的戰争電影,視覺盛宴下隐藏的是一個個蒼白的靈魂,沒法讓你激動的起來。

劇中沒有一個人物可以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沒有一個人物可以時時刻刻深深牽動你的心靈!因為,平安舒适的美國人從來就不會懂得在二戰陰霾籠罩中的那些中國人、猶太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立陶宛人、德國人和日本人的苦難和掙紮……

2015年,俄羅斯再次拍攝了反映二戰的電影《通向柏林之路》,影片通過講述衛國戰争初期即1941年的夏天,剛剛從通信兵學校畢業的年輕的19歲的烏克蘭小夥謝爾蓋 · 奧加爾科夫中尉被分配到了西南前線,在西南方面軍下屬的某集團軍軍部擔任通信參謀,可是他人才剛趕到軍部,整個集團軍就被德國的南方集團軍群給包圍了,上級立即命令他緊急執行人生中的第一個軍事通信任務,給聯系不上的可能被包圍的集團軍下屬某炮兵師傳達命令要求他們立即突圍或撤離。就這樣,毫無戰争經驗的奧加爾科夫騎上戰馬帶着書信命令出發了……

一路上,他看到戰争過後的烏克蘭大地已經滿目瘡痍,由于缺乏經驗,奧加爾科夫中途迷路,他遇到自己後撤的部隊就到處問路,但是由于局勢混亂,人心惶惶,沒人知道炮兵師的準确方位,加上德國飛機不是狂轟亂炸就是到處抛撒傳單,搞得一些紅軍戰士驚慌失措,認為奧加爾科夫就是混進紅軍的德軍奸細,要拿槍打他,幸虧政工軍官及時出手擊斃了神經錯亂的士兵才使得奧加爾科夫得以了幸存,但他也被政工軍官狠狠的數落了一番。



當他好不容易才找到炮兵師時,一場德軍針對該師的殲滅戰已在進行中,命令已無法被傳達,炮兵師被徹底殲滅,在一片混亂中,奧加爾科夫随潰散的部隊回到了軍部,軍部的軍法兵不分青紅皂白的就立即逮捕了他,因膽小怯懦、臨陣脫逃的罪名他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執行槍決,但因德軍的突然殺到,軍部被迫轉移,這個死刑命令卻未能被立即執行,但上級仍然指示他的同齡人19歲的哈薩克族小夥子列兵朱拉巴耶夫負責押送,到新的地點再次執行槍決……

就這樣,在烏克蘭的茫茫大草原上,一個哈薩克士兵押解着一個烏克蘭的死囚士兵,走向新軍部的駐所……一路上,奧加爾科夫央求朱拉巴耶夫能放他一碼,讓他能回部隊戴罪立功,但循規蹈矩的朱拉巴耶夫卻冷冷地告訴了他:不行,你現在就是敵人!

好幾次,乘朱拉巴耶夫休息時,奧加爾科夫都有機會殺掉朱拉巴耶夫然後乘機逃走,但善良的奧加爾科夫卻不忍心加害自己的戰友。

一路上,好幾支企圖突圍的紅軍部隊都試圖收編他倆,但都被意志堅決的朱拉巴耶夫拒絕,隻到一個非常強勢的紅軍少校的出現,不得已的朱拉巴耶夫隻得跟着這支部隊一起突圍。


在慘烈的突圍戰中,奧加爾科夫和朱拉巴耶夫并肩作戰,他們機智靈活的消滅了德軍的狙擊手,使這支部隊竟成功得以突破了德軍的重圍,兩人也因此成為了戰鬥英雄。

突圍成功後,嚴守軍紀的朱拉巴耶夫仍然要求押解奧加爾科夫前往早已不知所向的軍部,于是兩人再次出發,路上再次遇到了一股德軍,這一次,朱拉巴耶夫陣亡了。

帶着沉痛和悲哀,奧加爾科夫匆匆掩埋了自己的戰友,扛上朱拉巴耶夫的那支步槍,走向那草原深處……

許多天以後,紅軍某部隊的一位留着小胡子的青年軍官正利用閑暇的片刻翻閱着報紙,當他看到報紙上正刊登着前幾日士兵朱拉巴耶夫和奧加爾科夫在突圍戰中英勇建功的事迹和照片時,他不禁微微一笑,放下報紙後,他立即帶領士兵向着前線進發……

也許,他,就是奧加爾科夫……
這部影片沒有大的場面、沒有炫的特效、更沒有大牌明星的支撐,演員的演技也稀松平常,隻是一部普通的小成本電影,但是為什麼小人物們一出場就緊緊抓住了觀衆的心,原因我很快就發現了,原來這是一部由前蘇聯著名作家卡紮凱維奇的小說《草原上的兩個兵》改編成的電影。
卡紮凱維奇1913年出生于烏克蘭,1930年畢業于哈爾科夫工程學院。1941—1945年衛國戰争期間,他以志願兵的資格參加戰鬥,在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某部擔任情報局長和偵察隊長,負責軍隊情報工作。小說《星》于1947年首次發表,榮獲1948年斯大林獎。1959年發表的《奧得河上的春天》,被授予了1960年斯大林獎。

電影《奧得河上的春天》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草原上的兩個兵》、《星》和《奧得河上的春天》是戰争文學三部曲,三部小說的故事是有一定連貫性的,部分人物也會在這三部小說中突然性的穿插出現,讓讀者恍然頓悟,原來他講的就是一部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在整個戰争時期的演變史,一些年輕的士兵戰死了,他們就會很快被大家所遺忘,但當某個相關聯的串場人物一出場,人們又會猛然想到當年那些個年輕的戰士那清晰熟悉的臉龐、音容笑貌以及當年那一舉一動的模樣,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電影《星》
《草原上的兩個兵》成功塑造了通信兵中尉奧加爾科夫和列兵朱拉巴耶夫的形象,《星》則成功塑造了偵察兵中尉特拉夫金以及通信女兵卡佳的形象,《奧得河上的春天》則成功塑造了近衛軍少校魯緬采夫和醫療女兵塔妮娅的形象。這些人物讓讀者讀來,無一不牽動着人們的心緒,由于卡紮凱維奇親曆過戰争,能感同深受交戰區域人民的苦難、士兵的艱難,對戰壕生活的熟悉以及對文學的敏感,促成了卡紮凱維奇的作品幾乎篇篇是佳作。正因為這樣,他的這三部作品全部被搬上銀幕!
《奧得河上的春天》1967年被拍成電影;《星》分别在1953年和2002年兩度被搬上銀幕,這部影片得到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盛贊;《草原上的兩個兵》2015年也被拍成電影,隻是改名為《通向柏林之路》。
而許多美國戰争影片正缺少這些深厚的文學基底,讓人無法産生深深的記憶,隻有在戰争中深深體驗過苦難的人,才能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才能引起讀者和觀衆的共鳴!
戰争電影的生命就在于文學,而文學就是人們在生活實際體驗中對愛恨情仇的高層次表達!
本文内容部分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