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時開始作為愛好看電影,已經有十多年了。仍然記得當時室友拷給我用電腦看的第一部電影《萬能鑰匙》。這十多年時間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最開始的時候從學校BT下載,主要看有名氣的、主流的,記得有一天連看了6部電影,是《刀鋒戰士》三部曲和《地獄男爵》還是《黑客帝國》記不清了。
後來開始集中看喜歡的導演或演員,像宮崎駿、蒂姆·伯頓、金基德、阿基考裡斯馬基、拉斯·馮·提爾、約翰尼·德普、比爾·莫瑞、哈維爾·巴登等等。曾經通宵看了斯蒂芬·金作品改編的《1408異煞兇間》《危情十日》等。近期在工作中審看的民族電影、國産電影比較多。前一段時間隻想看恐怖片。
随着時間的推移,對電影的興趣有所減退。從下載變成在線看,電腦裡存的電影也不怎麼增加了。又因為想看的電影大多看過了,找冷門資源的難度越來越高。為了增加與家人的互動,從用電腦看轉為用電視看。這個變化還是很大的,自己用電腦是主動觀看,會專門找時間專注地看完。因為傳統看電視是被動觀看,電視放什麼就看什麼,所以盡管現在電視也是點播或投屏,仍然會失去一些專注度,不自覺地去幹别的,經常一次看不完。
最近分兩天看了《河童之夏》。這部電影應該很早就知道,一直沒看是因為海報上河童的形象實在不可愛,甚至有點醜。河童是一種日本傳說中的怪物,但是它不高大威猛,好像也不愛幹壞事,以至于它具體有什麼超能力都說不清。
電影一開始是在江戶時代,河童父子要跟人類武士談判,請人類不要填了它們的家,一個什麼湖。結果武士态度強硬,加上受到驚吓,把河童父親殺了。有點像現代暴力強拆的故事。這時突然來了一場地震,畫面一黑,來到了現代。小男孩康一在河邊偶然撿到一塊石頭,裡面是在地下保存了幾百年的河童小酷,就是被殺掉的河童的兒子。帶回家開始養。可見河童在人眼裡不是兇神惡煞。河童需要往頭頂的吸盤裡澆水,吃生魚和黃瓜,擅長摔跤。相當于撿到一隻已經滅絕的生物,但是河童會說話,智力和人差不多,所以并沒有把它送到什麼研究所去,而是拿他當人看待,康一帶小酷去找同類,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康一在過程中得到了成長。
同類沒找到,反倒是有媒體發現了小酷,包圍了康一家。媒體還都很規矩,沒有偷拍也沒有搶走河童。康一因為隐瞞小酷的事也遭到同學的冷落,卻逐漸和同樣被孤立的女生越走越近。但是家總被圍着也不是辦法,最終無奈帶小酷去錄了電視節目。過程中殺死小酷父親的武士後代拿來了河童父親的手臂,小酷要把父親的手臂拿走,卻被人類圍追。這段小酷展現了讓燈和烏鴉爆炸(類似《異星災變》)和降雨的能力。最終,小酷為了死後有臉面對祖先,保持河童的生活方式,選擇離開關心愛護它的康一家,到偏僻的地方生活。那裡有一隻和它一樣殘存在世界上的其他種族的怪物,掌握了變成人形的法術而生活在人類社會中。
影片中人物的線條很簡單,環境畫的倒是很細緻。幾處落日餘晖的畫面美得仿佛時間靜止了。影片主題無非是愛護動物、保護自然,因為人類的攫取,導緻物種的滅絕,反思人類的行為等等。影片既沒有絢麗的特效也沒有晦澀的藝術性,沒有商業性,這樣平淡感人的電影不多見,似乎成為了日本電影的獨特标簽。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電影幼稚、無聊,但它正是體現了人性最本質的善良、溫暖。
我寫這篇評論不是叫賣,因為影片的收益與我無關,也不是傳統的影評。雖然我曾經的專業涉及西方左翼思想理論,我也對電影批評理論有點興趣,但是我總覺得那是在給電影套大帽子,又累又無聊。無非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色彩”,滿腦子理論的人,看什麼都是理論。我隻是想寫寫這個電影好在哪,可是不太會寫。